阴影
阴影 阴影
A21版:洛阳·视觉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七旬剃头匠“老手艺”干了50多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4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七旬剃头匠“老手艺”干了50多年
□记者 杜卿 文/图
王师傅理起发来一丝不苟
这样的磨刀布现在已很少见了
理完发再刮刮脸,真是一种享受
王师傅的理发工具都是“老古董”
    在涧西区陇北一路八号市场后面,有一间不大的门面房,没有招牌,很不起眼,街坊们却常常往这儿来。这是个小理发店,在这里已有17年了,接待这些街坊的只有一名理发师,他叫王维立。洛阳晚报记者近日几次来到这里,看王师傅理发。

    1 16岁入行,一干50多年

    王维立生于1943年,老家在江苏省睢 宁县,16岁就跟着师傅学理发了。

    当年当学徒时的情景,王维立至今记忆犹新。当学徒的第一年,只能给师傅磨刀子,师傅忙的时候,他就悄悄地站在后面看,后来慢慢地练基本功、练手腕、练站功……师傅教给他一句话:“慢慢干活,质量求生存。干好了,你能多干几个活;干不好,以后没人找你干。”王维立至今还记着师傅的话。

    1963年,因生活所迫,王维立来到了洛阳。为什么选择洛阳?“那个时候洛阳有很多大厂,建设得也好,我就来了。”王维立告诉洛阳晚报记者,来洛阳之后,他发现这个地方人厚道,环境也好,在洛阳生活了这么多年,更是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每年回家过年,待不了几天就想着回洛阳了。

    初来洛阳时,王维立拿着一个装满理发工具的小包,在轴承厂和拖拉机厂的生活区走街串巷给人理发,“那时候要先到公社开证明,证明不是投机倒把,这才能收费,理发一次收1毛钱”。

    就这样走街串巷十几年后,王维立在拖厂九号街坊的澡堂附近摆起了露天摊儿。无论下雨下雪,王维立每天都会出摊儿。直到1997年,他才找了现在这个小门面房,告别了露天理发。

    2 找王师傅,理完发还能刮刮脸

    说到这儿,推门进来一名顾客,听说王维立正在接受采访,他就自我介绍道:“我叫王宝银,在王师傅这儿理了46年发,从一米高理到一米八,从没上学理到退休。”

    这话怎么讲?王宝银笑了:“我6岁的时候就开始找王师傅理发了。”那时候,厂里有免费的理发店,但是王师傅手艺好,人们就爱花1毛钱让他理,到了星期天,甚至会排长队。

    “王师傅最擅长的就是理寸头,理完发再刮刮脸,那真是一种享受。”王宝银说, 现在在王师傅这儿理发只要6元,刮脸再加2元,且不说收费比其他理发店便宜,主要是现在的理发店很多都不给刮脸了。

    洗头、剪发……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梳子、剪刀在王维立手中运用自如……等到刮脸的时候,王宝银已经闭上眼打起盹来了。

    刮完脸,王维立还会再看看顾客已经干了的头发,再修剪一下。“每次在王师傅这儿理发,我都特别放心。”王宝银说完,笑着跟我们告别。

    3 等青石磨没了,他就要“退休”了

    王维立已经年过七旬,依然眼不花手不抖。他每天早上7点开门营业,一直忙到晚上7点关门。虽然中午休息两个小时,但他很少能按时吃饭,有时候饭刚做好,客人上门了,他就放下碗筷,拿起工具……“王师傅从来不让街坊等,都是放下手里的饭先给人理发。”一名顾客说。

    晚上关门后,王维立还要磨刮胡刀,他一边磨一边说:“刮脸全靠刀,一般给3个人刮过后刀刃就不锋利了,每天都得准备好几把。”

    王维立用来磨刀的青石看起来不一般,只有三四毫米厚,这是王维立当学徒的时候师傅给的,给他的时候有3厘米厚呢!

    在王维立的理发店里,像这样的“老古董”还有一条长凳、一个脸盆架、一把太师椅和两条磨刀布。王维立挨个介绍了这些老伙伴之后说:“再干几年,等青石磨没了,我就该‘退休’了。”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