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明信片,既轻又重:它是虚拟的,没有一丁点儿重量;它又是爱的载体,承载着转发者对这座城市满满的爱与祝福。
这两天,一张张洛阳城市电子明信片,在本报官方微博、微信平台被网友踊跃转发。电子明信片,其实也说不上有多新奇,为何大家如此感兴趣?是因为转发可以顺带赢门票?也许是,但绝不尽然。
清新、淡雅、写意,这些明信片一出炉就颇吸引眼球。有网友说,好美的明信片,下载了当桌面,有悦目养神之效。也有网友感慨,明信片你好大的魅力,为了让更多人分享,果断把卸载已久的微博重新安装上了。
虽然撷取的都是细节,难以展现精彩洛阳的全部,但这些明信片还是能让人观一“片”而识洛阳。看到这些明信片,怎能不叫洛阳人备感亲切、心生自豪?又怎能不叫人想转发与人分享?
爱家,爱城,这样的主题很大,却总能引发最具体的争论。
不久前,央视播出大型高清纪录片《牡丹》,就有人在观后上网发帖反思: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我们喝着牛肉汤、伴着花开花落成长,对牡丹、对这座城市究竟了解多少?所谓的爱,又体现在哪里?
这种反思何尝不是一种爱?就在前几天,晚报官方微博转发的一条微博引发众人讨论:西安网友“Leave”从景点厕所、环保意识、当地人的冷与热等小细节着眼,对比了洛阳与西安两座城市,得出“仅从两座城市的生活体验来讲,西安完败”的结论。
难说这个只是一家之言的结论有多“科学”,但它还是引发了洛阳网友围观、转发、评论——谈“很光荣”也好,说“稍感惭愧”也罢,体现的都是对家乡的关注与爱。
对城市的爱,不是无形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地生活在洛阳城是爱,做一名朴实友善的洛阳人是爱,为这座城市一天天的变化感到自豪是爱。当然了,在牡丹文化节期间,当好好客的东道主,向游客传递洛阳人的温度也是爱。
就像这小小的电子明信片,它是虚拟的,没有一丁点儿重量,然而作为爱的载体,它又很重,承载着转发者对这座城市满满的爱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