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培根正在演讲 | |
核心提示
昨日,在全国大学生心目中有“根叔”之称的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来到洛阳师范学院,与该校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2010年,因在毕业典礼上发表精彩演讲《记忆》,李培根被大学生们亲切地称之为“根叔”,之后迅速走红网络。“根叔”来洛,同样引起了洛阳大学生们的关注。现实中的“根叔”,是否如传说中那般麻辣、幽默呢?对当前中国大学的发展,“根叔”有哪些见解?来,让我们一起听听。
印象“根叔”:态度谦和,言辞诚恳
“根叔”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其语言风格幽默、麻辣,具有时代感,且灵活使用各种网络语言。
昨日11时许,“根叔”的演讲刚结束,洛阳师范学院的不少学生都表示“不过瘾,语言不够麻辣”,有学生评价他“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学者”。
的确,听完“根叔”的演讲,洛阳晚报记者的感受和大家相似:这位年近七旬的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一直站在演讲桌前,以“关于大学发展的若干思考”为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内到国外等方面,向大家娓娓道来,态度谦和,言辞诚恳。
在整个演讲中,“根叔”偶尔会使用一些英语词汇,简单提下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和邓文迪的绯闻,但语言风格最多只能算是微辣。
不过,对于大家反映的“不过瘾”“不麻辣”,早在开场之初,“根叔”就已笑着做了解释:演讲的题目是学校事先选定的,是以老师为主,估计同学们不会太感兴趣。
“如果是单纯地跟学生讲,我不会讲这些。”“根叔”说,他自己从未坐着演讲过,那样会很不习惯。为此,工作人员只好临时搬来演讲桌。
【观点一】 学生不是工具和产品
“中国未来的发展,教育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要搞好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自由发展,不能把学生当成工具和流水线上的产品。”演讲中,“根叔”多次提到他对大学教育的理解:除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外,更多的要从人的意义上去理解教育,关注学生的自由发展。
“根叔”坦言,在他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学校要最大限度地以学生为本,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社会上、包括大学里,有很多不好的现象,就是缺乏对人的情怀的关注,作为学生,也应该在专业知识之外,更多地从心灵深处挖掘真善美等。”“根叔”说。
【观点二】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老师应怎么对待自己的学生呢?“根叔”说,老师在培养学生时,要少一点“有我”,多一点“无我”。他指出,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老师是主导,但不是主体,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
他提出,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很难发挥自主性。因此,这种教育只能算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不能算真正对学生开放。
“根叔”还举例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曾根据学生的要求,为一名学生开设一个专业,这名学生最终成为世界研究谜语专业的领军人物。“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他说,他建议大学教育要对学生开放,要努力让更多的非专业老师走上讲台,要让学校的知识向社会转,让社会的知识往学校转,唯有转移知识,方能服务学习。
【观点三】 大学谈名校、追名校不明智,应注重自身引领作用
现在的大学都谈名校、追名校,但在“根叔”看来,这种追求并不明智。他认为,真正的好大学,最应注重的是自身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和英国、美国等国外高校相比,中国大学的引领作用还很小。没有大学的引领,中国很难真正实现崛起,而缺乏引领功能的大学,也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
“现在的大学,多数是上级怎么说,大学就怎么做,所以只能算是听话的模式,不能算引领的模式。”“根叔”直言不讳地说。
“引领只需要几所名校吗?不,任何一所名校都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引领,而任何一所普通高校,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引领社会发展。”“根叔”说。
相关链接
李培根,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曾任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