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山(左二)和三个兄弟在牡丹前合影 |
|
春日的洛阳,到处是赏花人的笑脸,前几日在神州牡丹园,一位老人在牡丹丛中却悄悄抹起了眼泪……
牡丹丛中,一位老人热泪盈眶
老人名叫郭建山,今年73岁,他15岁到青海谋生,在异乡漂泊的50余年里,乡愁始终伴随着他。如今他带着儿孙回到家乡,看到久违的家乡牡丹,激动得热泪盈眶……
1941年,郭建山出生在孟津县平乐村一个普通农家,排行老三。家中姐弟九人,九张吃饭的嘴,让这个贫困的家庭吃不消。20世纪50年代,青海省第一汽车修理厂招学徒工,15岁的郭建山跟随老乡到青海讨生活。
一晃就是50多年,亲人天各一方,很少有相聚的机会。今年牡丹文化节前夕,郭建山提出想回老家看看,子孙们就各自请了假,祖孙三代六口人开车回到洛阳。
回来这几天,郭建山和家人赏了牡丹,游了小浪底风景区,他还带着子孙回到村里的老宅,跟孩子们讲过去的事。
刚到青海时,郭建山一度靠吃老包菜叶和青稞面糊糊度日。他做梦都想吃一碗家乡的糊涂面、浆面条。
1971年,六弟结婚时,郭建山休假回家。那次,他和父母、姐姐及兄弟们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那张黑白照片,成了郭建山以后多年想家时的慰藉。
“我真想留在家乡不走了”
走在家乡的土地上,郭建山不禁感慨连连:“变化真大,魂牵梦萦的家乡,真回来了,我却有些不敢认了。”他记得1985年,他曾和兄弟们看过一次牡丹。“那时候洛阳只有两三个公园。如今,洛阳不仅牡丹园多了,连马路边也种了牡丹,真是名副其实的牡丹花城!”郭建山说。
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是两三层的楼房;从前在市区也难得见到的小轿车,如今在村里一街一排几乎停满了;离家不远的黄河,也在建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后告别了“一桶水半桶沙”的浑浊,清澈得让他惊讶。
“当初为了讨生活离开了家乡,现在家乡城大了,花多了,路宽了,我真想留在家乡不走了……”花丛中,郭建山老人爽朗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