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档案 周燕,中国语文教育委员会写作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员,河南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市五中九年级备课组组长。 |
|
作文的“卖相”综合了很多因素,若能全面把握以下几点,作文便有望拿到高分:字迹工整,段落分明,视觉美观;文从句顺,文体明确,远离“病文”(无标题、字词句有错、字数不够或过多等);凤头豹尾,开门点题,善始善终;迅速入题,依题行文,灵活点题;亮点一闪,语言鲜活,为情造文。
“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对初中生而言,如果作文得不到45分以上,中考语文就很难取得高分。随着中、高考改革的推进,作文的难度及其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我国部分省市中考语文甚至只考阅读和作文。
怎样才能写出高分作文呢?4月26日上午,在市五中阶梯教室,该校语文教师周燕对此讲行了详细讲解,百余名学生和家长慕名前来听讲。
关注现实生活 感悟生活真谛
近年来,中考作文越来越关注以下几点:1.关注现实生活,感悟生活真谛;2.关注自我成长,抒发真情实感;3.关注交流倾诉,呈现真实心态;4.关注人生修养,感受真诚教育;5.关注自然景物,揭示隐含之意。你不妨看一看,在过去6年,我省的中考作文题都有哪些特点。
从2008年到2013年,我省中考作文命题均为二选一。第一题为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例如:2008年命题作文《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2009年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2010年半命题作文《我身边的______》, 2011年半命题作文《怀念_____的日子》,2012年命题作文《同在一个屋檐下》,2013年命题作文《让路》;第二题是给材料作文,考生需要根据材料的寓意,任选一个角度,题目自拟。
另外,“裸题”(即不设导语、材料的命题)作文增多,我省近几年的全命题作文基本上都属于此类。这类题目指向具体,可减少审题时间,留给学生打开思维的足够空间,使写作更加自由。需要注意的是,“独词”类题目如《让路》是近几年高考热门的作文命题方式,而中考在某种程度上是向高考靠拢的,这种题目的限制性更大,审题难度更大,选拔功能更强,很受命题者青睐,因此中考考生也要重视此类作文。
2014年,我省的作文命题会相对保持本考区作文命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如果考生能找一部分我省近几年的满分作文,并参考一些其他省市的满分作文,适当地研究分析,则有助于提高作文分数。
拟题由大化小 选材以小见大
“题好文一半”,拟题至关重要。
有时,命题者故意使题目有迷惑性,增加审题难度,以此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考生应尽量发散思维,往深处想,缩小范围,写得具体、深刻一些。例如:作文题《那一天,我与______相遇》,考生可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思考:1.那次“相遇”发生在什么时间(时间可以飞越千年,思接古今);2.那次“相遇”发生在什么地方(地点可以涉及家内家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等);3.那次“相遇”发生在谁身上(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也可以是动植物等);4.那次“相遇”发生了什么事;5.“相遇”的经过如何;6.“相遇”的结果如何?意义何在?想清楚这些再确定具体题目,效果更好。
选材时,则应以小见大。例如:2012年我省的命题作文《同在一个屋檐下》,从题面上看,“同在一个屋檐”暗指相同环境,而环境可大可小,大可延伸至全世界,小则可指亲友、同学、同事等,可写亲情,也可写友谊,很宽泛。在这种情况下,切入点越小,文章越容易出彩。
选择最佳角度 提升文章立意
根据材料写作文时,角度选得好,整篇文章会增色不少,反之,可能偏离材料整体。人物不同、情感态度不同,角度就不同,总的来说,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角度,贴近生活的角度,自己驾轻就熟、能找到丰富材料的角度就是最佳角度。具体操作时,可分三步:1.概括材料中心(确定人物、事件、结果);2.提炼道理(根据提示,找出关键词句);3.组织观点句(将主要观点压缩成一句话)。
选好了角度,如何立意呢?不妨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争取与众不同。例如:《怀念生病的日子》写了作者因一次小病,得到同学们到病房去探视的机会;《怀念停电的日子》写停电后,一家人在一起说话,场面很温馨。
在实际操作时,建议大家:1.跳出物质性的小圈子,从理想、责任、信念、生命的高度去看待人和事,分析问题,让立意有高度;2.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从他人、社会乃至人类的层面,换位思考,分辨是非,做出取舍,让立意有广度;3.跳出眼前的小圈子,让思绪进入历史,以古谏今,得到真知,让立意有深度。
善于运用素材 作文“卖相”出彩
有人说:“得素材者得天下。” 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究竟应怎样积累素材呢?在备考时,应注意观察、体验和阅读,学习他人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手法,分门别类地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按主题搜集名人名言(轶事)和新闻时事等相关素材。
若能把阅读和记读书笔记、思考感悟结合起来,会更有实效。例如:看到一个关于欧阳修借书读的故事,感觉很有意义,可以把它抄下来。抄下来之后,可以思考这个素材与哪些话题切合紧密、应怎么用,如此一来,运用素材写作时就能胸有成竹。
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思路。当时贫困的欧阳修借书苦读,甚至通宵达旦地抄书,正是有了这种苦读精神,后来才会一举成名。那么,在信息泛滥的当今社会,书多得看都看不过来,我们该读什么样的书?又该怎样读书呢?如果你能想到这些,不妨查阅相关资料,以“读书”为专题整理笔记,那么阅读、写作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其实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名家名篇,是个很棒的“素材库”,可以充分利用。只不过,不要拘泥于课文,应仔细揣摩材料的精髓,可将经典材料大胆剪裁,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