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人都不要因为责任重大或希望渺茫而放弃神圣的选择权,这应该是做人的底线。 |
|
“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如是说。但对大多数人来讲,重要的是决定生死的权力在谁手里。
前一段时间上映的港片《扫毒》,很好地反映了这一主题。三个好朋友一起去抓毒贩,身陷绝境,队长阿天因为枪里没有子弹,被迫选择牺牲一位队友,这让另一位队友张子伟五年间身心俱痛。
当一切说开了,彼此知道有些事别无选择,又重新在一起战斗时,大家默契配合,完全投入。张子伟在临死前含笑说:“没关系,这次是我选的。”
后来,阿天戏剧性地又面对强敌时没了子弹,他坚定地说“让我再选一次”,站起身佯装射击,吸引毒枭的火力,由另一个战友最终杀敌。就这样,阿天终于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争取更多的决定权、选择权。刚学会走路时,就想自由地奔跑,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长大后想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以便毕业后能更多地选择工作而不是被工作选择……小到一个饭局,大到一次婚姻,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当个决策者。直到终了,在死亡面前,一切就由不得自己了,除了少数自杀者,大部分人都是无可奈何地被死亡选择。
面对亲友去世,我们的痛苦大部分来自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看着他(她)离去,我没有办法啊!”那种强烈的失控感,简直让人无法承受。
这么说来,似乎大家都很愿意承担责任,其实也不尽然。
我常常苦口婆心地劝那些爱越俎代庖的家长:“千万要让孩子自己做事自己担责,否则,事情做得不好,孩子会怪你;做得好了,孩子也不会感谢你,你里外不是人!”
我有一个同学,相貌秀丽,性情温柔,夫妻恩爱,经济宽裕,可她很少有笑容,总觉得自己没有优点,跟人交往也很自卑、被动。原来,她出生在农村,从小到大,上学、择业、找对象,一直由天资聪颖却不得志的父亲一手安排,她虽然成了全家甚至全村的骄傲,却没有幸福感。
再深究一下,她那个一直没能离开农村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他无法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控制感,没有至少是自认为没有选择权,便通过对女儿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有尊严,有选择权。
生在哪儿没法选,在哪儿做什么可以选;如果做什么没法选,那么用什么态度去做可以选……我们总有自己能决定的部分,愿意做这个决定并接受结果,可以带给我们自尊和成就感。
任何人都不要因为责任重大或希望渺茫而放弃神圣的选择权,这应该是做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