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思成 (资料图片) |
| 梁鉴(右二)在祖父设计的房子前留影 |
| 考察和拍照是梁鉴如今最大的爱好 |
|
□记者 李英杰 文/图
核心提示
建筑大师梁思成为梁启超之子,是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您知道吗?这位大师在洛阳也留有作品:位于老城区周公路旁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工作站的老院,就出自大师之手。
14日上午,他的长孙梁鉴特意来到此处实地寻访。
1 追寻先祖足迹 洛阳实地寻访
其实在洛阳考古界,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工作站(简称洛阳工作站)的老院子是梁思成设计的,本报也曾经以《营造学社与洛阳的缘分》为题报道过。(详见本报2013年4月18日A21版)
梁鉴最初是从洛阳学者段宇京那里得到这一消息的,不过他有些半信半疑:“爷爷虽然是搞古建筑研究的,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者,但他设计的实体建筑很少,为那么一个小院子做设计,可能吗?”
时逢中国·洛阳青铜文化研究论坛举行,作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专业委员会的成员,梁鉴先生到洛阳后就立刻赶往这里实地寻访。一行人中,除了陪同的洛阳学者段宇京外,更有国家历史博物馆原副馆长孔祥星、中国文物学会青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奉扬这样的“大腕”。
刚到洛阳工作站的大门,所有人就激动起来:王府规制的大门,配上门前的汉白玉石鼓,一看就有明显的京味,这绝不是洛阳本地民居的风格!
走到院内,三排青砖瓦房顺次排开,中轴线明确,显然曾是一座三进的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只是东院墙如今被拆掉了,“变”成一条道路,通向了如今的办公楼。
洛阳工作站直属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成立于1954年。考古所总部在北京,只在3个城市设立工作站,洛阳之外就是西安和安阳。郑振铎出任首任所长,副所长除了夏鼐,还有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是我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深知一线工作的辛苦,在洛阳建工作站,正是为了给工作队提供后勤保障和文物存放场所。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约请哥哥为洛阳站设计。
2 六十年过去 考古成绩辉煌
工作站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孔祥星和梁鉴一行,虽然刚从安阳调来不久,这位姓崔的学者也知道:“没错,这老院子就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
听闻孔馆长来了,考古所老研究员段鹏琦也从家里赶来。他1963年起就在这里工作,也早就知道这里是梁思成设计的,他还指着周边环境一一道出当年的模样:除了这三排青砖瓦房当展厅和库房外,角落里还有一处“三合院”,是办公区,当时占地面积比现在大很多……
打开两重门锁,一行人走进了青砖房,立刻被里面的陈列震惊了:无论是汉魏故城的文物陈列,还是隋唐洛阳城出土的文物,琳琅满目,浓缩了汉魏和隋唐两支工作队半个世纪来的辉煌成就。
参观过程中,梁鉴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他甚至打电话给社科院考古所在京的老专家们,得到的结论一致是:没错,洛阳站就是梁思成先生设计的!
还有一位专家说,设计草图也是有的,但不是精确的工程图,设计理念完全出自梁思成先生。他还说,按照梁思永先生的遗愿,他是希望把洛阳站和安阳站“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田野考古后勤和研究基地”。参观结束后,梁鉴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确实是爷爷设计的,回去一定告诉家里人。”
3 继承先辈遗志 热衷于古建筑保护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曾于1936年5月来洛阳考察,他们会同正在河南调查古建筑的刘敦桢、陈明达、赵正之等人,一起考察了龙门石窟。一行人在龙门考察了整整四天。用《林徽因传》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结束了龙门石窟之行,林徽因、梁思成又进入一层新的境界”。
梁鉴是梁从诫的儿子、梁思成的长孙,他还是中国力学泰斗周培源的外孙。20世纪80年代前,他曾在中央机关工作,后来下海经商。如今他继承先辈学古好古的传统,担任中国文物学会的常务理事。这几年,梁鉴和先辈一样,在全国各地寻访古建筑和古遗址,甚至踏出国门,四处考察、拍照,以期留下第一手资料。他的工作热情和认真态度,完全是专业学者的风范。
众所周知,梁思成是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追随先辈的足迹,梁鉴先生也在洛阳四处寻访。在刚开始修复的洛阳府文庙,这里金代古建筑保存的完好状态让他很惊喜:“这要搁在山西的大山里,不算稀罕,可在洛阳这样繁华的城市中心能有这样的古建,简直是奇迹!”
听说洛阳老城也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他也十分担心:“改造是可以的,但一定要保护好文物古迹。”
他说:“我虽然不是第一次来洛阳了,可这里深厚的文化总让我有新的感受,希望这次活动能让我有机会多了解洛阳的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