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御花园”啥模样?漫步在木栈道上,美景尽收眼底,细品唐风雅韵,啥感觉?作为洛阳人,您是不是有些等不及了?
昨天的晚报说了,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保护展示方案获批,或许要不了多久,咱就能大开眼界。
把史书里的盛景搬到现实中,总是那么令人期待。文化遗存、历史积淀,洛阳总是不缺的。这些年,洛阳的文化景点、博物馆越来越多了。它们是城市的精神符号,也是城市文化厚积薄发最直观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多多益善。
让我们来谈谈博物馆吧。
在“博物馆热”“文化热”的背后,为数不少的博物馆也面临着边缘化的命运。就拿民营博物馆来说,这几年一家接着一家获批,像雨后春笋一样,也许刚开馆时很热闹,但有多少会一直热闹呢?前段时间有报道说,我市已有37家博物馆,其中真正产生较好社会效益的有多少?
是我们不稀罕吗?
不应该。如果每个博物馆都能通过独有的丰富藏品,让大家开眼界、长见识,让大家穿越时间的长河,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想必很多人都愿与其亲近。
这不只是洛阳所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博物馆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包括重施工营造,轻使用要求;重建设速度,轻功能保障;重新奇造型,轻地方特色;重硬件投入,轻管理支撑等。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贪大求快,重复建设,难免导致文化作用和社会作用发挥不足,这才是少人或无人问津的原因。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叫我理解的话,这并不意味着东西不可以多,也不意味着一多就滥、就贱,而是说不能雷同。换句话说,文化景点也好,博物馆也罢,应该物以“特”为贵。就像龙门石窟,算得上最有特点的博物馆了,为啥多少年来总是游人如织?不就因为它独一无二吗?
文化遗迹和实物要保护,民族文脉和城市精神要传承,只有展示给更多的人,其价值与功能才能最大化。希望更多的博物馆能挖掘自身特质,办出“不一样”,让更多人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