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晚报》记者 付艳波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在5月14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又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半个世纪前。50年间,焦裕禄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新世纪、新时代,从兰考到开封,再到河南,乃至全国各地,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五省媒体联手“画出”焦裕禄精神“地图”
在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河南《汴梁晚报》在5月8日发起并联合山东《淄博晚报》、江苏《宿迁晚报》、河南《洛阳日报》《洛阳晚报》、黑龙江《新晚报》、辽宁《大连晚报》等五省多家媒体推出了“沿着焦裕禄的足迹”大型系列报道。
从山东淄博辗转江苏宿迁,再到尉氏、洛阳,北上哈尔滨、大连学习进修,直到来到兰考大地上,带病与“三害”作斗争,最终将生命奉献给这方热土,焦裕禄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焦裕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半个月以来,多家媒体记者联手,探农家,进工厂,重走焦裕禄生活和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用手中的笔,让焦裕禄精神的火花一簇簇真实地绽放在每个人面前。
采访中,《淄博晚报》记者伊茂林走进焦裕禄纪念馆、来到焦裕禄在家乡的故居,听焦裕禄的家人讲述他的故事;《宿迁晚报》记者张琥的走访调查,使焦裕禄在宿迁生活时带着时代烙印的细节逐渐清晰;在《汴梁晚报》记者安娟娟的笔下,焦裕禄在尉氏县更多的亲民爱民事迹逐渐浮出水面;跟随着《洛阳晚报》记者赵志伟走进洛阳,我们深切感受到:焦裕禄是兰考人民的骄傲,同时是洛阳人民的骄傲;而焦裕禄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时的宝贵细节也通过《新晚报》记者刘旭的笔呈现在世人面前。
“焦裕禄最大的特点是无私,受人尊敬。”在《大连晚报》记者宋京的报道中,一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形象跃然眼前,让人们感受着焦裕禄朴素无私的人格魅力。
焦裕禄精神是对群众路线最完美的诠释
兰考无疑是焦裕禄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焦裕禄精神的诞生地。“我是您的儿子”“去,把镜头对准群众”“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记者的笔下真实而动人。在焦裕禄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李新沐老人陪同焦裕禄到北京做身体检查的日子在沉淀了半个世纪后,再次被《汴梁晚报》记者打捞出来。
一篇篇真实而饱含深情的报道广受关注,山东《淄博晚报》、江苏《宿迁晚报》、河南《洛阳日报》《洛阳晚报》、黑龙江《新晚报》、辽宁《大连晚报》对系列报道进行了追踪式刊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网站对全文进行了转载。
报道同样在广大党员和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焦裕禄精神正是对群众路线最具体、最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