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京华时报》
核心提示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确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在社会保险、工资收入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呈现出改革亮点。多位专家表示,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此将与机关体系松绑,有望走入长期平稳增加的通道。
关于参保
问题1 参加社保谁埋单?
个人交费不能财政埋单
根据《条例》,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而对于那些全由单位统一交费的事业单位人员,习惯了和公务员享受一样的待遇,什么都不用个人交,有的连个人交费额是多少都不清楚。
人社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强调,事业单位都参保后,无论是哪类事业单位,个人交费都应由参保人自己交纳,不能由财政埋单。否则这既违背社保制度的设计,也不利于公平原则。如果财政连这部分也负担,将使社保制度出现倒退。他还建议,根据我国养老险等社保多交多得的原则,在事业单位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时,有关部门还应适当鼓励参保者自己多交费。
问题2 退休待遇会不会下降?
职业年金将提升退休待遇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即使参加社会保险,其退休待遇也不会完全取决于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建立,将使其退休待遇得到实打实的提升。吴江称,后续所有事业单位有望建立职业年金,一旦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都建立起来,在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双重保障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待遇的替代率有望超过70%,即约为在职工资的七成以上。
吴江认为,相比目前企业年金建立不够规范、参加企业较少的情况,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有望推开更迅速,且预计将会覆盖绝大部分事业单位。
他表示,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担,单位交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年度交费工资基数的8%,个人交费比例不超过上年度本人交费工资基数的4%。最终受益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参加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待遇的替代率有望超过70%,甚至逼近80%这一比例。
替代率通常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待遇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也是反映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
关于工资
问题 事业单位工资如何调整?
工资基本处于上涨区间
2006年,我国就制定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但吴江表示,目前实施还不够平衡,有些地方搞了,有些地方还没搞。这次《条例》出台后,将推进工资制度改革。
《条例》提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问题,这主要是调整职务工资标准,还不是职务提升的进档晋级。正常增长机制主要是面向社会,包括和企业同类人员以及公务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进行一些调整。另外,还可以根据每年物价上涨的幅度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适当进行调整。
总的来看,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使事业单位的工资决定机制发生了变化。过去事业单位的工资和机关是绑在一起的,机关涨事业单位才能涨。今后可由市场来决定,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上去了,事业单位的工资也能往上正常增长。
不过吴江强调,这个增长幅度是市场化的幅度,是根据市场调整的。换言之,事业单位工资今后可能往上升,也可能往下调,因为要看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的调整幅度。总的来说,建立了一种新的增长机制,即市场预期和物价预期,而不是等着政策预期。
《条例》提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人社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系主任褚福灵认为,从近年我国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调整幅度来看,几乎都处于单边增长的过程中,因此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与此挂钩,下跌的可能性应该说极小,基本会处在上涨区间。
事业单位
基本情况
全国110多万个事业单位,3100多万名在编人员,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资金来源
财政全额负担 差额负担 自收自支
三种分类
主要承担行政职能 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主要从事公益服务
工资构成
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 津贴补贴
社会保险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工资增长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相关链接
事业单位改革路走了21年
从新中国建立确定了事业单位以后,机关事业单位就是作为国有国办公共事业而存在的。1993年,根据建立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事业单位改革问题,至今已有21年时间。
2002年,由国务院转发人社部文件,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签订合同,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到现在为止,已经推行了12年,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90%,为事业单位创造了能走向社会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