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人们便用粽子、龙舟、菖蒲、艾草、白芷、雄黄等,把节日演绎得风生水起。
作家汪曾祺说,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体抒情诗。这真是一个绝佳的比喻。一个人,不管平时多么单调和乏味,到了某一个节日,他就会变得优雅和浪漫起来。因为有了这些节日,日子便活色生香起来。端午节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智慧和想象,这首抒情诗深情而真挚,丰富而浪漫,热烈而温馨。
端午节的习俗各地不同,但是端午吃粽子,古今各地相同。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作为诗人的屈原,是中国文人精神血脉的源头。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汨罗江水,使锦绣中华的璀璨诗篇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不知多少仁人志士有着挥之不去的“屈原情结”。唐代文秀《端午》诗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吃粽子的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演绎出异彩纷呈的“粽子文化”,现在的粽子花样翻新,做法各异,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粽子源头的解读。这里有我们民族最为真挚的爱国情感,也有我们民族善良坚韧和深情厚谊的体现。自古以来,我们就把那些舍生取义的人作为自己的精神向导,这一点体现在很多民俗的细节里,我们的心灵也因此纯净而丰盈。
端午节很多地方有赛龙舟的活动,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又称重五,所以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有关。有的地方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汪曾祺在其散文《端午的鸭蛋》中写道:“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端午,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啊!
端午节,有的地方要插“五端”,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用来驱邪祈福。儿童要佩戴香囊,用红、黄、蓝、黑、白五色丝线系在脖项、手腕或足踝上,里面装着芳香药物,以避五毒。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艾草摇曳,粽叶飘香,龙舟待发……端午节,从两千多年前的岁月之河上款款而来,像抒情诗一般深情热烈,留下一页页难忘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