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时,从洛阳老城向南眺望,能隐约看到一座大山,那就是万安山。
在万安山脚下的伊滨区李村镇,有一个圆圆的小山包,那就是传说中的禹宿堌堆。
在远古时期,这里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大禹的父亲鲧奉尧帝之命治水,他采用堵的办法治水,结果水患越治越厉害,渠堰垮塌,淹没庄园和农田。
后来,大禹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治水。他采用疏的方法,组织民众劈开龙门山,让滔滔洪水向东流入黄河,使黄河中下游地区变成肥沃之地。
大禹常年奔波在治水一线,不辞辛苦,风餐露宿,民间流传着夏禹在治水的2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骄阳似火、洪水泛滥、湿热难耐。大禹一行数人顶烈日、踏泥泞,跋山涉水查看地形,风尘仆仆奔走在万安山下,他们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了。大禹眼睛充满血丝,一脸倦容。实在累了,他就席地而卧,小憩一会儿。可是一闭上眼,他满脑子尽是背井离乡的灾民,多处水患使他不能入睡,想到老百姓期盼的目光,他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尘土,脱下鞋子在地上磕了磕,倒掉鞋里的沙土,直奔东方而去。鞋子里的沙土就形成了这个小山包,人称禹宿堌(ɡù,堤)堆。
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表达了当地百姓对夏禹的崇敬和爱戴。
大禹疏通河道,兴修河渠,发展农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被推选为夏氏部落联盟首领,是继尧、舜之后的又一贤明君主。传说夏禹将名山大川划分为九大州并立鼎为凭,此后九州变成了中国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