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
| ② |
|
夏天,空调、冰箱用得勤,一不留神就会跳闸停电。
有一个女人搬家,当晚就遇到停电。邻家小孩跑来敲门:“请问您家有蜡烛吗?”她以为这个孩子是来借蜡烛的,便谎称没有。小孩笑道:“我就知道您没有蜡烛!这里常停电,我妈让我给您送蜡烛呢!”
停电停出了人情冷暖。这种情况现在的人或许很难遇到,因为只要按时缴电费,合理使用电器,一般不会遭遇停电。因此,平时想找蜡烛也难——用那玩意儿的,要么是过生日的,要么是求爱、玩儿浪漫的。
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洛阳,几乎家家都备有蜡烛。伊滨区李村镇的苗贵娥女士年逾古稀。她年轻的时候,家里凭着制造洋蜡机成了村里首屈一指的“万元户”。老辈人喜欢把蜡烛称为洋蜡,名为洋,实为土,多半还是本地产蜡烛。洋蜡机能够批量造蜡烛,在过去很受欢迎。
大老粗凡事爱凑合,也不要烛台,点着蜡烛,烛身一斜,往桌角滴上两滴滚烫的烛油,粘上蜡烛就成。
细心的人就要好好配个烛台——最好像洛阳周氏银器博物馆珍藏的清代烛台(图①),简约大气、银光闪闪,那可是实打实的白银铸就的,劣质蜡烛都不好意思往上插。
烛台虽小,却暗藏乾坤。
秦汉时期的青铜烛台,造型多变、美观实用。我曾在洛阳黄氏青铜文化有限公司见到一个青铜烛灯,仿的是西汉的铜雁鱼灯(图②),构造奇巧、精致罕见: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便于挡风、调光。更妙的是,鱼身、雁颈、雁肚中空相通,能将油烟吸进雁肚,免得污染室内空气。
汉代另有一件与铜雁鱼灯类似的宝物,叫长信宫灯,也有“除油烟”功能。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见了此灯,拍案叫绝:“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懂得环保,真了不起!”
铜雁鱼灯、长信宫灯,在汉代,乃王公贵族用品;现在好了,你只要舍得花钱,就能买到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钱能买到物件,却买不到心境。
像李商隐那样的诗人,只愿“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内心敏感丰富。《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终时见油灯里点着两根灯草,嫌浪费,气得闭不上眼睛。他老婆熄灭了一根灯草,他才安心死去——过分节约,反而成了笑话。
还有一种人,矛盾至极:一边笑骂严监生是悭吝鬼,一边买了昂贵的空调,搁在家里当摆设,天热得要命也舍不得开,怕费电。你要让他买些香薰蜡烛玩儿浪漫,他还以为你发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