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精打细算的洛阳人,一般不去高档商场买凉席:一张席子好几百元,太贵。街头土杂店里的本地产竹席,几十元就能买一张,睡着照样凉快。
本地竹席大多产自洛宁县。洛宁号称“北国竹乡”,漫山遍野竹林青幽,养眼怡人。夏天,人钻进竹林里,别说空调,连扇子都不用。
洛宁民俗专家曲少波先生说,洛宁竹子比南方竹子细且韧,一根竹子可以分出十几层篾,最适合编制竹器。
洛宁人靠山吃山,手指上跳动着柔韧的竹篾,用竹篾编成竹席、竹帘、竹凳、竹筐、竹篮……甚至牲口的竹笼嘴,自家用不完,便挑到集市上卖。
洛宁人实在,编的竹器也实在,质量上乘,精细耐用,曾是朝廷贡品。明清宫灯的竹骨,都是用洛宁竹子做的。乾隆年间,洛宁贡竹比南方贡竹还吃香,不但本地人乐于购买,日本人、韩国人以及东南亚人也爱买。
老辈人关于夏日的回忆,总与竹席有关:二十年前,在洛阳乡间,人们吃罢晚饭,往屋里喷一些灭害灵,或点燃蚊香,门窗一关,便卷起竹席到平房顶上乘凉。房顶上有微风,也便于看月亮、星星。女人摇着蒲扇,给孩子讲牛郎织女的传说;男人赤膊躺在席上,间或屈身,咕咚咕咚喝两口茉莉花茶。
有的人家还买竹床,类似罗汉床那种款式,翻个身就嘎吱嘎吱响,那余音萦绕在多少人的记忆里……
从席地而卧到睡竹床,其间不仅是空间的落差,还有历史的进化。
据古书记载,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大地就有席的踪迹。古时的席有用竹篾编制的,也有用芦苇或蒲草编制的。魏晋之前的坐具、卧具多是席,所以有席地而坐、席地而卧、一席之地、宴席、席位等说法。
席主要取材于竹子,也因竹子中通外直的君子品格而颇受文人青睐。
苏轼爱竹爱到了骨子里,直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对竹的痴爱不亚于苏轼,不但画竹入神,晚上睡觉也要听着窗外风吹竹子的声音,“一枝一叶总关情”。
晚唐“诗鬼”李贺对竹子也情有独钟。他是宜阳人,老家紧邻洛宁,所以他常在竹林里徘徊,写了许多与竹子有关的诗歌,如“复宫深殿竹风起”“竹马梢梢摇绿尾”等。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住在翠竹掩映的潇湘馆,其高洁品性也如青竹,不争名夺利,只求本真。
纷扰尘世,不时有人为争席位打得头破血流。豁达者不求江湖席位,有一张竹席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