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毕业前,郭爱和(后排左二)与同学们在伊河划船 (记者翻拍) |
|
6月,毕业季已经开始。在离开大学校园的日子里,您是否为您的毕业费用算一笔账?日前,记者随机调查了4个不同年代出生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账单背后浮现的是时代的表情——
60后
大学毕业生郭爱和:毕业实习,我们发了一笔财
毕业时间:1986年
毕业学校:洛阳师专艺术系美术专业
毕业账单故事:
毕业实习,我作为班长,带着全班8个人去广告公司画广告,净赚近2000元。用这笔钱做班费,我们去龙门石窟旅游,在伊河里划船,在东山顶上野炊,还买了烧鸡、西瓜,胶卷等,花费也不过几十块,绝对是奢侈游。
我们的毕业作品费用也从这笔班费里出,我做的是三彩壁画作品,这直接决定了我留校并成立了专门的三彩研究机构。最后,我用剩余的班费给大家买了笔墨纸砚、纪念本等,没花家里一分钱。
点评:大学毕业包分配,又是市场经济的最早受益者,郭爱和真是时代的宠儿,再加上本身专业能力突出,毕业找工作不但没花钱,还赚了一笔。
70后
大学毕业生马锐:求职意向明确,毕业消费不高
毕业时间:1997年
毕业学校:洛阳工学院电器工程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毕业账单故事:
我上大学那会儿,计算机专业在我国刚刚起步,毕业时,我想进国企或政府机关,看到来学校招聘的单位不如意,才跑到广州和杭州求职。这两个地方连路费带吃住,约700元。我先是签了杭州一个单位,后来听说洛阳高新区管委会要人,我就改签来了这里,主要考虑到稳定、离家近。我们大范围的毕业聚餐只有一次,摊到我们每个毕业生头上,也就几十块钱。
点评: 70后大学毕业生多了一些自主择业意识,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保留了计划经济的痕迹,将国有单位、政府机关作为“正宗”,追求稳定和一步到位,想法比较明确,经济意识不强,也没有赚钱的冲动。
80后
大学毕业生宋建辉:毕业成本高,险些面临改行的尴尬
毕业时间:2008年
毕业学校:河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
毕业账单故事:
临毕业时,考研成绩没下来,我就作了两手准备,也出去找工作。改行的同学很多,还有的同学考公务员,费用非常高,有的同学毕业两年还没找到工作。我为找工作去了郑州8次,找到一份与专业并不搭界的工作,还有点偏远,已花费千元。如果不是后来考上研究生,我真想象不出是暂且工作还是继续寻找。我所有的毕业聚餐费加起来有400元。
点评:到宋建辉这一代毕业生,自己找工作的观念已经形成,但他们找工作的成本明显比70后高了,还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多同学都在经济的压力下开始打工,赚钱意识明显比前一代人增强。
90后
大学毕业生吕柒(化名):一辈子就这一回,要追求完美
毕业时间:2014年
毕业学校:洛阳理工学院艺术系环境艺术专业
毕业账单故事:
毕业设计时,我做了一套模块化家具,成本近3000元,既然一辈子就毕业这么一回,我就要追求完美的效果,即便作品卖不出去,将来也可以留作纪念。因为报考了西藏某大学的研究生,复试时,我还捎带着去西藏玩了一趟。这一项支出用去我3000多元。另外,我是某学生团体的负责人,比别的同学交际面稍广,毕业聚餐我参加了五六场,花了三四百元。因为想考研,我在大学期间打工并不多,经济来源还得靠父母,但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后,我找了两三份兼职工作,准备在暑假里赚回之前的花费。
点评:坚持自己的想法、更具自我意识和个性,会花、会玩,该赚钱时也不含糊,这就是吕柒所代表的90后大学毕业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