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负担和身体状况,让他无力照顾更多亲人 |
|
这几天,“诚信老爹”王月申的故事,在洛阳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关注。大家在赞扬“诚信老爹”的同时,也在思考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洛阳晚报记者在采访“诚信老爹”时,发现了他写给侄女的一封信,其间流露出的人间真情,感人至深。
手足情,儿女情,都化为他肩上的责任
这封信写于2012年10月20日的“早两点”。看到这个时间点,我们不禁有疑问——凌晨两点写信,这是一种怎样纠结而沉重的心情?
写信人的字迹秀丽,除了个别错别字外,文笔顺畅,寓情于事。看起来应该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可王月申的回答让我们有点吃惊:“小时候我家是地主成分。我前半辈子在人面前抬不起头,后半辈子不能再因为儿子欠人家债,让人家戳脊梁骨。”
也许,这就是一个人最朴实的荣辱观——做人,就得直起腰杆,堂堂正正地立于人前。
这封信,我们只找到了最后两张。信里,做伯父的王月申对侄女回忆过去的痛苦往事——“想起来你爸爸在武昌部队医院住院时对我说的一句话:‘如果我能和人家一样,能再活16年就满足啦,孩子就长大啦……’你爸爸是想生存下来的,可是得了这病没有办法,不管啥时候想起来这句话,我心里就像刀割一样难受。”
王月申回忆:弟弟英年早逝,弟媳因不堪重负,想改嫁,但又不舍,她对王月申说:“哥哥,如果你能照管我们,我就不走啦!”王月申说:“以后我年龄也大了,自己也没啥本事,负担重,你也年轻,按你的想法办吧。”听他如此说,弟媳含泪带着幼年儿女改嫁,这事在王月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这句话说出来,谁知我心里的难受,多年来我感到内疚。恨自己没有能力,更对不起你的爸爸。”接着,王月申在信里告诉侄女,因为家贫,当时草草安葬了弟弟,后来家庭条件好些,才把弟弟从沟里搬出来移到高处。
他在信的结尾处表达了对侄女照顾不周的内疚:“你爷爷、奶奶生病住院,那时你爸和你姑年纪太小,全靠我一个人。白天拉石头,夜里在白灰窑上班,挣钱还账,后来你爸爸结婚是我办的……又加上你会武哥哥办的面粉厂破产,你哥嫂去新疆打工,我管着孙女二人上学、生活,因此伯父不能用实际行动表达心中对你们的亲和爱,所以我感到内疚。”
这样简短的一段话,勾勒出了王月申老先生一生的勤劳、艰苦——侍奉多病父母、抚养幼年弟妹;安葬英年早逝的弟弟,为其迁坟,助养侄女、侄子;为儿子挣钱还债,还养活着孙女、孙子……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还满含对亲人的深深愧疚。
看完信,我们对这位老人更多了一分崇敬:他,才是真正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亲人的“亲和爱”。
替儿还债,他不愿人家说“儿子不孝”
稿件刊登后,有人在网上提出疑问,王月申这么大年龄了还打工挣钱,他儿子干什么去了,不觉得愧疚吗?
其实,在王月申的心里,也有这分担心。本来洛阳晚报记者联系20日给他们老两口进行体检,可是20日一大早,他通过村里人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不想去体检了,他怕媒体继续报道,会让儿子王会武“脸上不好看”。后经记者和他耐心沟通,老两口才打消了顾虑。
村里人说,其实,王会武是个不错的人,不是那种欺诈经营的人。面粉厂经营不善后,王会武和媳妇一起去新疆种棉花,可由于选择种棉花的地方正好是个风口,王会武再次破产,导致他精神崩溃而患精神疾病。所以,不是他不愿意还债,而是“实在没有能力”。
现代社会,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总会有不同的声音,我们期待更多的人来关注“诚信老爹”王月申,《洛阳晚报》(热线电话66778866)和记者刘亮(电话15236297591)愿意传递您的关注和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