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人热”的故事,要从东汉时期京都洛阳的隐士梁鸿说起。
梁鸿很穷,靠做佣工度日。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梁鸿才学高,性格孤傲,即使一日三餐,也要单独做、单独吃。
那时候生火做饭可比现在难得多。一次,邻居做完饭,见梁鸿还没有生火,就叫他趁着热灶做饭,梁鸿却不领情:“我不用别人热的炊具煮饭。”然后,他把邻居的灶火熄灭,重新生火做饭。
这个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因”在这里是依靠的意思。从此,“不因人热”就用来比喻一个人为人孤傲,不依赖他人。
现代人或许会认为梁鸿有点“二”,放着现成的灶火不用,非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但换个角度想想,这也是一种气节,凡事总依靠别人,还怎么锻炼自己?这个成语因此有了新的含义:不因为一些人和事而随波逐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虽然如今“不因人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梁鸿的故事影响了不少人。据毛泽东主席的秘书林克回忆,毛主席曾拿梁鸿的故事教育子女,鼓励他们不仰仗他人,不人云亦云。
贾平凹曾在散文《五十大话》中说:“到底还是一句老话: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在喧嚣的尘世中,“不因人热”代表着他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