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偃师献伎”与木偶戏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7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古代乐舞】⑨
中华文明,根在河洛。在熠熠生辉的河洛文化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舞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钟情于此,在洛阳留下了许多与乐舞有关的故事。
“偃师献伎”与木偶戏
□记者 张广英
偃师向周穆王进献木偶 李玉明 绘图
    木偶戏在中国出现很早,至少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喜欢游历的周穆王从洛阳出发,一路西行至“昆仑之丘”与西王母会晤。归途中,有个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向他进献“能倡者”,这是一个能表演歌舞的木偶,做工精巧,栩栩如生,让周穆王大开眼界。

    1 周穆王游历西域

    周穆王姓姬名满,是一个颇有神话色彩的人物。他是西周第五位天子,50岁登基后,巩固了周王朝对东南一带的统治,并两次率军西征,大败西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当时西周国力强盛,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他年轻时就喜欢游历,希望能像黄帝那样,将车辙马印遍布所有的地方。于是,大约公元前964年,也就是他在位的第十三年,周穆王决定游历西域。他驾八骏之乘,率大队人马,从王都洛阳出发一路西行,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西域的“昆仑之丘”,与当地女酋长西王母进行了愉快的会晤。

    西王母知道周穆王的偶像是黄帝,就请他参观黄帝之宫,并在瑶池设宴,请周穆王畅饮美酒。席间她深情作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毋死,尚能复来?”意思是说,山遥路远,相见不易,王都洛阳的贵客,你有生之年还能再来看我吗?

    面对西王母期待的目光,周穆王也作歌答道:“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意思是说,我要回去将国家治理好,才能再来看你,你等我三年吧!就这样,两人结束了这次会晤。周穆王向西王母赠送了丝绸等贵重礼品,并在弇(音yǎn)山种下一棵树,将此山命名为“西王母之山”。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唐代时,李商隐还在《瑶池》一诗中写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三年后周穆王没有践约,路途太远不说,他也确实不年轻了。

    对周穆王西行一事,史书多有记载,但最详细的当数《穆天子传》。西晋时,在河南汲县(今卫辉市)的一座战国古墓里,盗墓者意外地发现了一批竹书,朝廷派人整理后发现,其中较完整的就是《穆天子传》。它详细记述了周穆王西行的时间、沿途所经地点及风土人情等,证明这次游历确有其事,并非神话。

    据竹书记载,周穆王西行之后,西域开始对周王室朝贡。因此,洛阳与西域的交往,即后世所称的丝绸之路,起始时间或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2 精彩的“偃师献伎”

    离开西王母之邦后,周穆王率众返回洛阳。途中,他遇到一个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对方为向他表示敬意,进献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木偶。

    据《列子·汤问》记载,偃师向周穆王进献的木偶“能倡者”精巧绝伦,活动自如,眉眼毛发一应俱全,看上去就像个活生生的人。周穆王纵然见多识广,乍一看也被吓了一跳。

    不过,仅长得像人还不算奇,它的歌舞表演才真令人叫绝。在偃师的操纵下,这木偶“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舞姿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周穆王看得入迷,又叫出心爱的盛姬和自己一起欣赏。

    应该说,这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可表演即将结束时,那木偶不安分起来,向盛姬频送秋波。好家伙,这样当众眉目传情,真是不怕死啊!周穆王勃然大怒,认为这木偶一定是真人假扮的,要将欺骗自己的偃师拉出去砍头。

    这下偃师急了,忙将木偶拆开请周穆王过目。看到皮革、木头、胶漆、毛发、颜料等摊了一地,周穆王才相信,无论它身体里边的肝、肾、心、肺,还是外边的皮肤、毛发、牙齿,都是假的。只是一旦将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它就会恢复如初,变得和真人一样。

    最奇妙的是,这个木偶的内脏并非摆设,而是与肢体动作紧密相连。比如将心拆掉,它就不会发声;将肝拆掉,它就不能视物;将肾拆掉,它就无法走路……周穆王心悦诚服,不再追究木偶与盛姬调情的事儿,转而大赞偃师造木偶的技艺高超。

    《列子·汤问》中这个“偃师献伎”的故事,是我国文献对木偶戏的最早记载。从此,偃师也成了木偶戏表演者的代称。南宋刘克庄在诗句中说:“棚上偃师何处去,误他棚下几个愁。”后来,人们便用“偃师造人,唯难于心”这个典故,表达对“技艺再好,人心难造”的感慨。

    还有一种说法是“偃师献伎”就发生在当时的洛阳附近,它是偃师地名的来源之一。

    3 失传的水上木偶

    西周之后,人们对偃师的名字提得不多了。到西汉时,木偶戏发展到一个高峰,除了娱乐,人们还将其运用到战争中。

    比如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被冒顿单于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已“七日不得食”。在这危急关头,谋士陈平想出一条妙计。他令人做了一些木偶,给它们穿上彩衣,装上机关,让它们在城头翩翩起舞,远看就像一群美若天仙的女子。

    陈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冒顿好色,其妻善妒。果然,冒顿的妻子一见城头有这么多“美女”,担心破城之后自己失宠,就力劝丈夫退兵,解了白登之围。在这场极其关键的战争中,木偶戏立了大功。

    那么,西汉木偶究竟什么样?1978年,山东莱西发掘了一座西汉墓,其中有一批木偶,最大的高达193厘米,无论蹲坐、站立还是屈膝而跪,都灵活自如。这些实物证明了西汉木偶的精巧程度,同时让人想起那个曾为周穆王表演木偶戏的能工巧匠偃师。

    后来,三国人马钧为“天下之名巧”,曾在洛阳的曹魏宫中任职,搞了许多机械发明。他还奉旨做百戏木偶,使其自动表演击鼓吹箫、跳丸抛剑、攀绳倒立等动作。到热衷玩乐的隋炀帝时,木偶戏表演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开始出现水上木偶。

    据成书于北宋的《太平广记》记载,隋炀帝在洛阳时,黄衮等人煞费苦心地为他设计了水饰表演,即水上木偶戏。这些二尺多高的木偶站在船上,身穿绮罗,饰以金碧,靠水力推动机关,能表演大禹治水、武王渡孟津、王子晋吹笙、刘备跃马过檀溪、周处斩蛟、秋胡妻赴水等历史故事。

    隋炀帝很喜欢水饰表演,常率百官一起观看。这些水上木偶能奏乐、弹筝鼓瑟、击磬撞钟,“皆得成曲”;也会升竿掷绳、舞剑抡刀,“如生无异”。后来,隋炀帝又命学士杜宝编写了15卷的《水饰图经》,将许多水饰表演节目记录下来。

    公元618年,隋炀帝死于江都,此后《水饰图经》与水上木偶戏在中国失传。如今,越南尚保留有水上木偶戏,但不知其与隋炀帝时的水饰表演有何渊源。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