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3版:城市档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接受抗战洗礼,王礼锡率作家团访洛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7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抗战时期名人访洛
接受抗战洗礼,王礼锡率作家团访洛
□见习记者 余子愚 文/图
王礼锡 (记者翻拍)
    ■编者按 1939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当时的知名作家组成慰劳团,奔赴前方劳军,其中老舍参加的北路慰劳团抵达洛阳。鲜为人知的是,同年,文协还组织中国作家战地访问团赴洛阳劳军,爱国诗人王礼锡担任团长。王礼锡后不幸病逝于洛阳,葬于龙门西山小青峰。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抗战时期名人访洛”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1939年6月18日,由爱国诗人王礼锡担任团长的中国作家战地访问团(以下简称“访问团”)从重庆出发,前往抗战前线。7月13日,访问团抵达洛阳。7月25日,访问团离洛前往中条山前线,总计在洛12天。

    1 海外归来的“战士”

    近来,洛阳文学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乔仁卯正在为8月下旬的龙门小青峰诗会忙碌着。小青峰位于龙门西山,因葬有爱国诗人王礼锡而知名。龙门小青峰诗会正是为纪念王礼锡而举行的。

    王礼锡,生于1901年,字庶三,江西安福人。1921年秋,他考入南昌心远大学,在国学大师汪辟疆指导下精研宋诗。1926年,他与毛泽东、陈宪文等人在武汉筹备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33年10月,王礼锡应李济深、陈铭枢邀请,赴香港筹划在福建成立人民革命政府。11月2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成立,王礼锡任文化委员会秘书长。

    1934年1月14日,人民革命政府失败,王礼锡等亡命香港,流亡英国。

    1936年9月3日,王礼锡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国际反侵略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主席团成员。他在发言中报告了中国全民抗战、反对日本侵略的情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礼锡为英国“中国人民之友社”起草号召援华抗日的公开信,寄发各报刊主笔。

    1937年9月23日,王礼锡出席由英国民权保障会秘书伍德门女士发起的英国援华运动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全英援华运动总会,王礼锡被选为副会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8年10月初,王礼锡决定回国。10月下旬,王礼锡、陆晶清夫妇告别伦敦,返回祖国。

    1939年1月上旬,王礼锡到达战时陪都重庆,受到了新华日报社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团体代表的热烈欢迎。

    2 团长王礼锡兼任“中将委员”

    1939年6月18日,中国作家战地访问团正式命名成立,这是一支“笔游击队”,是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组织的,王礼锡任团长。

    文协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1938年4月3日,在文协第一次理事会上,老舍被推举为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7月30日,武汉会战后,文协迁往重庆。

    此前,1938年1月,国民政府授予王礼锡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将委员职务,国民外交协会增选王礼锡为常务理事。抵达重庆后,王礼锡向蒋介石提出希望能到抗日的最前线去。

    王礼锡说:“这一念也像一个宗教徒,要用火去烧,用鞭子去打自己的身躯,以减少自己良心的责罚似的;我是要以苦行来赎罪,然后才有颜面来说话,来和一切中国人——受过直接抗战洗礼的中国人,立于同等的地位来工作。”

    3 周恩来盛赞王礼锡为“真正的爱国诗人”

    1938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对重庆进行野蛮轰炸。轰炸前,王礼锡曾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济深、秘书长邵力子进一步提出去敌人后方的要求,得到他们满口答应,并被委任战地委员会冀察绥晋指导员的职务,去华北战区做战地文化工作。正待成行,重庆即遭日机轰炸。

    轰炸后,文协正在组织作家战地访问团,王礼锡准备与访问团同行。经过周恩来的推荐,文协决定请王礼锡担任访问团团长。

    访问团的成员还有葛一虹、杨骚、杨朔、叶以群、罗烽、白朗、袁勃、陈晓南、李辉英、张周、方殷,大半是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出发前,周恩来对他们进行了郑重的嘱咐:“大家一定要尊重王礼锡,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诗人,他从英国返回祖国,就是为了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不图名利,更不想做国民党的官,只希望马上奔赴战地,当一名勇敢的战士,竭尽毕生之力。”

    4 夫妻分两路,陆晶清参加南路慰劳团

    当时,陆晶清要求参加访问团,以便对王礼锡的生活有所照应。她深知王礼锡的性格,离开她便会废寝忘食地工作。王礼锡则说希望她参加南路慰劳团去搜集南战场的材料,这样可以把南北两战场的材料“合起来好对国际做广大的宣传”。

    1939年初夏,中华全国慰劳总会组织南北两个慰劳团赴前线慰劳将士,函请文协派员参加。文协推举姚蓬子、陆晶清两人参加南路慰劳团,老舍参加北路慰劳团。

    陆晶清,生于1907年,笔名小鹿,曾任《京报》副刊及《民国日报》副刊编辑,与刘和珍、许广平等参加爱国运动,在“三一八”惨案中负伤,后奉李大钊之命在武汉参加何香凝、邓颖超领导的妇女运动。

    1931年陆晶清与王礼锡结婚。1948年,她在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1993年3月13日病逝。

    5 夫妻“惜别”,最终阴阳两隔

    在日记中,王礼锡记下了和陆晶清分别时的心情:“离开重庆时,我还带着另一种情绪,那是‘惜别’。来送别的人,除了小鹿,还有老舍等几位。这一次的计划,也许是我错了,特别是在临别的时候觉得如此。我这回多少是有意不让小鹿同行,因为这一行是太辛苦了,不是小鹿的身体所能受得了的。同行也有两位女的,白朗(罗烽夫人)、张周(李辉英夫人),可是白朗受不了时,罗烽可以同她留下。张周也有李辉英陪着。可是我不能中途为小鹿留下,因为我对文协负了责任,同时还有战地党政委员会的责任,还有国民外交的责任。为了公,为了私,我只好这样做。车开行时,小鹿黯然地在雨中挥手,我感到从来分别没有感到的难过。……无论是为家,为国,为世界人类,我们只有牺牲一切反抗侵略者。”

    就在王礼锡准备出发的时候,他一连收到三封恐吓信,第一封和第二封说访问团的目的不是为了抗战,而是替共产党做宣传。

    第三封恐吓信“简直是最后通牒,满纸腾腾杀气,声嘶力竭地号叫‘王礼锡如甘心受共产党的利用,不悬崖勒马,那就肯定有去无还’”。

    王礼锡看了,置之一笑,为了不使陆晶清为自己担忧,王礼锡把三封恐吓信藏在一只木箱里,请“老北风”(王礼锡住处附近的一家饭馆)老板代为保存。

    直到1939年8月26日王礼锡病逝之后,正在南线慰劳团慰劳前线将士的陆晶清,听到了噩耗,痛不欲生。

    回到重庆后,“老北风”老板将王礼锡托付给他的那只木箱转交给陆晶清,看到那三封恐吓信,陆晶清又哭得死去活来。

    王礼锡因突患疾病,逝世并葬于洛阳,虽然未能完成访问团的访问计划,但是他留下了珍贵的访问团日记,记录了访问团成员一路的艰辛,反映出他们的乐观主义战斗精神。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