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个人信息?这是个已经被问滥的问题,如今仍很难找到答案。
最近总听到一些朋友抱怨:新房还没交房呢,各种电话就打了进来,搞装饰的、卖建材的、办展览的……一连数月,从未消停,烦透了!
参加医师考试,“包过班”的短信纷至沓来;卖保险的、卖黄金的也会时不时缠上你……这些信息就算有用,在狂轰滥炸之下也会让人不胜其烦。
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个人信息?这是个已经被问滥的问题,如今仍很难找到答案。
看晚报,市消协针对电信服务、家用轿车销售及维修两个行业开展消费者意见征集和评议活动,其中,个人信息保护这项内容引人关注。不管评议管不管用、管多大用,能够聚焦出卖及泄露个人信息这一顽疾,多少还是给了人们一些希望。
作为电信运营商,想撇清关系不容易。不管是“蒙在鼓里”,还是“闷声发大财”,人们总会质疑电信运营商是否从垃圾短信、诈骗短信里“分得一杯羹”。但是把个人信息泄露都推到电信运营商头上,当然有失公允。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息数据能够变现的时代,信息贩卖已经形成利益链条。像去年媒体曝光的圆通近百万条快递单个人信息被公开出售一事,快递刚发出去,个人信息就出现在网上了。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上网、网购,但我们用不用手机?买不买房?存不存钱?与各类中介机构打不打交道?人们难免要留下个人信息,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被贩卖,不但会受到骚扰,还会给个人隐私及财产安全带来风险。
因此,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然而,纵使千呼万唤,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规仍不健全,公共机构制度化、日常化的监管仍待完善。在“个人信息按斤卖”的隐忧下,我们只能发发牢骚,提高个人防忽悠、防骚扰指数,个人信息不再“被人鱼肉”不知还要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