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妈”(Dama)作为一个新词被录入牛津词典,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社会中又多了一个特定群体。在大众传媒上,大妈通常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她们出现在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广场上,在劲爆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她们出没于上下班高峰的公交车上,在车上择菜、抢座,与别人争吵……于是,关于“中国大妈”,话题不断。
@木须虫:大妈爱扎堆,其实是满足“抱团取暖”的心理需要。她们在一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追求,过得相对充实。所以,她们为了买几斤鸡蛋与蔬菜,花一两个小时坐公交车和排队,她们在意的是消磨时光的过程。对待大妈现象,不能单纯停留于表层,该反思城市和家庭应当如何善待这个群体。
@张西流:可以说,“中国大妈”折射出“中国式母爱”。毫无疑问,“中国式母爱”,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母爱一样,都是伟大的、无私的、高尚的。大妈的唠叨,在有些人听来,也许是噪声,但句句是爱,字字是情。大妈挤公交、抢购鸡蛋、跳广场舞,在某些人看来,“不改小市民心性”,殊不知,大妈这是在延续勤俭持家、乐观豁达的母爱。
@苑广阔:当“中国大妈”为自己进行辩解的时候,她们同样需要自省,需要自律。你可以跳广场舞锻炼身体,但是不能因此而扰民,把音量放小一点,在跳舞的时间选择上更合理一点,这是大妈们需要做的。乘坐公交车外出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去公园锻炼身体,大可不必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和年轻人抢座位。当“中国大妈”完成了自我反省,实现了自我约束,她们与这个世界才有和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