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管上衣叫布衫儿。发音时,“衫”发成平舌音,读成“三”,然后尾音儿化。
古代有衣和裳之分,一般来说,衣指上衣,裳指下裙。《诗经》里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讲的就是穿错衣和裳的情景。
用布衫儿来指衣服始于秦始皇。五代人马缟在《中华古今注·布衫》里专门说:“秦始皇以布开胯,名曰衫。用布者,尊女工之尚,不忘本也。”这里的“布衫”是指布制的单衣,和洛阳话里的布衫儿的用法不大一样。
洛阳话里的布衫儿单指上衣,外套就叫大布衫儿。
关于布衫儿的记忆都跟过年有关。小时候盼着过年,过年除了有肉吃,还有新布衫儿穿。
那是凭票供应商品的年代,买煤要煤票,买肉要肉票,买吃的要粮票,买布自然要布票。一家人一年到头的布票攒下来,也买不了几尺布,更别提做新布衫儿了。
那时候,如果谁有亲戚在百货公司上班,那简直是一件极有面子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你不仅能买到一些紧俏商品,还能不用布票买到一种有瑕疵的布——减价布。母亲曾托人买到一大块儿蓝底、印着白色小葵花的减价布,给我们每个人做了一条背带裙。在那个年代,这简直奢华到了极点。
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更没有春晚的年代里,过年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支起大锅煮肉、炸丸子。母亲只有在除夕才有空坐在缝纫机前给孩子们做新衣服,等一觉醒来,每个孩子的枕头边一定会放着新布衫儿——那是母亲熬了一夜的成果。
多年后,我还时常回忆大年初一早上那个幸福的时刻。圣诞老人会在平安夜送礼物的传说,我一直都相信,不是相信真的有圣诞老人,而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