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将装有古沉船的箱体焊接在车上,这是搬迁过程中确保古沉船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
|
核心提示
古沉船搬迁很受关注,不少市民纷纷前往观看。不过,看到现场已经被“装箱”的船,许多人不免有遗憾,也有疑问。
是什么来历让文物部门为它“大动干戈”?将古船“包”在箱子里之前,文物部门采取了哪些技术手段?它的发现,又有怎样的历史价值?在当天的搬迁现场,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部分知名船舶专家、文物学者。
一问
这艘船是哪个年代的?
答:推测为清代,是“典型的民间产品”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国卫说,目前还没有依据来断定这艘古沉船的具体年代。不过,从造船技术来看,这艘船可能是清代的。
何国卫说,从出土情况看,船体的板子很薄,最厚的地方只有5厘米,而且发掘现场出土了很多铁器,这在造船上叫锔钉,起到连接两个构件的作用,这说明当时铁器已经十分普遍。综合来看,这艘船的造船技术相较于明代更为成熟,因此可以推测是清代的船只。
“我推测造这艘船的师傅水平比较高。”何国卫说,这艘船可能是民间制作的,且“不是很按照规矩做的”,比如造船的板子就地取材,柏木、松木、榆木等都有。不过,这正说明了造船师傅水平高,因此这艘古沉船是“典型的民间产品”。
二问
这船是艘啥船?
答:客货两用,当时算是“大块头”
为了更好地重现这艘船的模样,何国卫专门画了一幅古沉船的复原图。指着画好的图,他说这艘古沉船应该是艘客货两用船——船中间有5个货舱,船头比较简陋的部分是船员舱,船尾看起来稍微好一些的应该是客舱,而且客舱里不一定是船客,有可能是船上所运货物的货主。
从古沉船的大小推测,这艘船的排水量在21吨左右,载重量在15吨左右。从现在的造船技术来看,这艘船是个“小不点儿”,但在当时应该算是一艘大船了。
三问
船有啥特点?
答:扁、宽、浅
“扁、宽、浅,是这艘古沉船的特点。”何国卫介绍,货船想多装载货物,船身只能往宽处或长处发展。由于古运河是内河,河面不会非常宽,如果船身一旦过长,就很难掉头,因此这艘船只能往宽处发展。
作为内河上的船,基本上不会往海里去,所以吃水一般不会很深,船底一般比较扁平。“这艘平底船的吃水很浅,吃水线只有0.5米,如果到了海上,风一吹就跑了。”何国卫笑着说。
他说,平底船的缺点是强度差,优点是因地制宜,因此这艘船呈现的是典型的黄河流域支流船只的特点。
四问
箱子里有啥奥秘?
答:犹如给船涂了“保湿霜”
搬迁过程中,古沉船处于“被装箱”的状态。箱子内部有什么奥秘?里面的古沉船有没有做什么处理?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揭秘说,古沉船虽然在箱子里,但已经被涂上了“保湿霜”,保持着和发现时一样的极高湿度。
原来,为防止古沉船船体木质快速脱水,文物工作者用高分子材料对船体进行多次喷涂,还采用了防霉杀虫杀菌剂,防止船体进一步腐朽和滋生虫菌。此外,他们还用宣纸、纤维材料、棉毡等对船体内外进行封护和加固,避免船体与包装加固材料直接接触。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修复室的赵俊卷拿着一个模型说,这是我市首次发现古沉船,古沉船的保护加固包装和整体搬迁方案都是研究院独立完成的。为将古沉船“打包”进箱子内,他专门制作了这个模型。洛阳晚报记者用手轻轻一捏,发现木头真如被泡烂的的纸张一样,尽管纹理仍在,但里面储存着大量的水。
五问
船在箱子里咋固定?
答:已和箱子“合二为一”
古沉船放在箱子里,如何保证其不会左右摇晃受到损害?
洛阳晚报记者了解到,在古沉船外面,工作人员嵌套了两层密密麻麻的钢木结构——这就是古沉船既不会被破坏基础,又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摇晃的秘密所在。
经过底梁穿架和置换底板,古沉船形成了下方是木板、再下方是钢架的结构。在底梁四周,焊接“人”字形梁,使底梁框架与“人”字形梁形成一个牢固箱体。在“人”字形梁的上部,用圆钢进行焊接,并在箱体周围用木板包装,顶部木板固定在上部角铁上,包装完成。
在古沉船和钢木结构之间,考古人员用填充材料加以填充,这样,古沉船就和箱子形成一个整体。
六问
古沉船价值有多大?
答:显示洛阳船文化很丰富
何国卫说,大运河文化的主题是运输,运输主要包括三大要素:码头、船闸和船舶。船舶是运输文化的基础,这艘古沉船和它旁边未发掘的另一艘船,都表明洛阳的船文化很丰富。他推测这片水域在过去可能是船舶的集散地,或者是一个码头。
何国卫说,这艘内陆河道中的客货运输船,对我们了解古代船体结构、建造工艺、木料的选择,以及内河船体与海洋船体结构对比性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古沉船的发现证明了洛阳盆地内陆人工漕运渠道的存在,对大运河洛阳段是一项有力证明。
七问
这里为啥会有古沉船?
答:所处位置很特殊
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发现古沉船?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古沉船的发现地正处于汉魏阳渠和隋唐漕渠的故道上,也就是位于隋唐大运河的故道上。自汉魏开阳渠至今,这里一直是水运交通要道。
因此,此次“洛阳一号”古沉船发现于此,也说明了直至清代此处仍是水运交通要道,对大运河洛阳段自汉代直至清代的沿袭过程研究也很有帮助。
更有专家认为,“洛阳一号”古沉船位于汉唐漕运故道上,其船体基本完整,结构特殊,除具有货运功能外,还可能具有其他功能,是内陆黄河漕运水系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自汉唐以来的漕运和中国大运河的发展演变历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问
“千帆竞发”的电影场景真实吗?
答:古沉船或能证明
在著名导演徐克拍摄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唐朝的神都洛阳是一个千帆竞发、漕运发达的城市。那么,这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影视作品杜撰的呢?
史家珍介绍,通过对洛阳盆地内漕运水系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发现洛阳都城地位的确立,与洛阳盆地内发达的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史家珍说,夏、商的都城建在洛、伊、瀍、谷汇流后的下游北侧较高的平原之上,南面依水,东通河水,可以通过水路控制黄河中下游地区。周代以后,将水系改造加以利用,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路线延伸至北方的河、济和南方的江、淮流域。由此可见,洛阳盆地内漕运水系的沿革史与都城沿革史密不可分。同时,洛阳盆地内独特的水利地理环境,对促进中国王畿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古洛阳漕渠的作用影响深远,影视作品中的古代洛阳漕运发达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