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羊村南石桥的龙首石刻 |
| 苏羊古寨南寨门 |
| 刘公立和刘超杰在进行竹马表演 |
|
□记者 余子愚 文/图
开栏语:近日,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公布,洛阳有12个村落上榜。这12个村落或建筑风格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均有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从今日起,记者带领大家走近这些传统村落,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01 苏羊遗址年代早于仰韶文化遗址
8月1日早上,洛阳晚报记者乘车从市区出发,过宜阳县城,经安虎路向西,过张坞镇,抵达苏羊村,花费近两个小时。
苏羊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超杰向我们介绍了该村的三大特色:苏羊遗址、苏羊古寨和苏羊竹马传统艺术表演。
69岁的杨聚申和60岁的刘末西陪着我们一起去看苏羊遗址,他们两位都是苏羊村的退休语文教师,是村里的文化人,对该村历史颇有研究。
出苏羊古寨北寨门,只见一条土路由南向北延伸,地势渐低。刘末西指着土路两旁高高的土层说:“这就是苏羊遗址文化层,据说年代比仰韶文化遗址还早。”
说完,刘末西弯腰从土层里抠出一块瓦片递给记者:“这是黑陶。”随后,他又抠出一块瓦片递给记者:“这是彩陶。”
杨聚申说:“村里以前有很多石斧,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村民们捡了100多个,可惜在十几年前被卖掉了。”
临近中午,炽热的阳光照在6米高的土层上。刘超杰介绍,苏羊村地下都是这种土层,往下挖15米,还能挖出这种土层。可以说,整个苏羊村就坐落在苏羊遗址上。
在苏羊村南边,洛阳晚报记者看到一块石碑,上刻“苏羊遗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等字样。一个卖凉粉的摊位挡住了石碑,不仔细找很难看到它。
02 村子得名于“苏醒之羊”
苏羊古寨是为了防御外患而修建的,因此选址独特。古寨四面均有寨墙,墙外环沟,其中西寨墙外面是天然壕沟。“北寨墙外面的壕沟已被填平,看不到了。”刘末西说。
苏羊古寨有南北两个寨门、南北两座石桥,南北道路为主街道,东西道路为小巷。刘末西说,古寨按修建年代分为西寨和东寨,西寨年代稍早。
20世纪50年代,杨聚申曾和小伙伴们一起站在寨墙上看戏。可惜西寨墙太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寨墙逐渐损毁,眼下仅剩一段,位于原苏羊小学校舍南。
苏羊古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石羊街。在石羊街西头,曾有一只石刻羊和一头石刻猪,栩栩如生。可惜在“破四旧”时,石猪被毁坏,石羊已不知去向。
提起村名的来历,刘末西说,当地有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羊被豹子和狼追赶,昏倒在苏羊古寨,后来幸运地醒过来了。为纪念这只苏醒的羊,人们便将它苏醒的地方称为“苏羊”。至今,古寨西边还有豹子沟,东边有狼沟,似乎在印证这个传说。
在苏羊古寨东边,还有一个老猿沟,至今还有窑洞。据考证,在苏羊古寨形成之前,这里就有人居住。村民认为,老猿沟这个名字或许与苏羊遗址文化层有关。
寨内民居大多坐北朝南,南寨门被视为古寨的正门,与北寨门的夯土建筑不同,南寨门寨墙外砌有石块,显得很气派。“北寨门上刻有‘北临洛水’,南寨门上刻有‘南望华岳’,现在北寨门上的刻字已损毁。”杨聚申说。
走在苏羊古寨,随处可见石磨盘、石槽、石拴马桩等老物件。古寨南边有南石桥,桥身南北两侧分别嵌有精美的龙首和龙尾石刻,皆为花岗岩材质。
03 苏羊竹马跑千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羊遗址已成为过去,村里人也逐渐搬离古寨,只有苏羊竹马还与村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竹马是民间艺人表演歌舞时用的道具:用竹篾扎成马,然后糊上彩纸,加以装饰制作而成。每逢节日或喜庆日子,民间艺人把竹马套在身上,模仿骑马的动作进行表演。
据刘超杰介绍,制作一匹苏羊竹马,需要破篾、编形、做马头、装马尾、糊马身、涂彩等工序。
苏羊村人将表演竹马称为“跑竹马”,所谓“跑”,就是用碎步模仿跨马、摇动马头、定马等动作,活灵活现地表现马的神韵。
67岁的刘公立祖孙三代都是竹马表演者。提起竹马,刘公立满脸笑容,他从小就喜欢竹马表演,现在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会竹马表演。
据传,苏羊竹马源自孙武练兵,其阵法有“五星阵”“七星阵”“九星阵”,还有“单十字梅”和“双十字梅”,与兵书上的“四门坚守阵”和“八门金锁阵”对应。
刘末西还介绍了苏羊竹马的一种传奇阵法——“卷干馍”,表演者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像卷馍一样转圈。先从外向里转圈,越来越集中;再从里向外转圈,越来越分散。30多人喊声震天,气势非凡。
2008年,苏羊村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竹马表演,刘末西是总导演。他说,苏羊竹马的表演多种多样,一般每场表演两三个阵法,演出需要一个多小时。
为了传承竹马表演艺术,近年来,该村组织中小学生学习这门艺术。眼下,村里有近200人能够表演。
因天气炎热,刘公立和刘超杰只在原苏羊小学的校舍里进行了简单表演,虽然没穿演出服,也没拿马鞭,但是当他们碎步跑动时,我仿佛看到两匹马嘶鸣着,跨越千年历史奔腾而来……他们脚下是苏羊遗址厚重的土地,他们身后是奔流不息的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