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洛阳城“高烧”不退,最高气温又到了38℃。
天热无雨,让市区居民皱眉的,可能只是太阳太大,电费飙升,或是要花更多的钱购置冷饮。上年纪的人有点儿担心:旱得很,秋庄稼油料作物多,明年的食用油会不会涨价呢?随即,这担心被年轻人一句话轻飘飘带过:榨油的豆子多是进口的,没事!
确实,旱情,似乎总是跟城里人无关。
身处广袤乡间的农民,如今却必须面对更加严峻的问题:生活用水堪忧,作物收成惨淡。就在几日前,晚报记者深入旱情严重的嵩县探访——“跑十几里地找水喝,刷锅水反复用三次”的事情,实在不鲜见。
给人带来痛感的,不仅有这些报道中的故事,还有惊心的数字。今年以来,全市降雨量247.6毫米,为多年同期的66%。6月至7月全市降雨量72.2毫米,是往年同期的34%。全市秋作物播种面积578万亩,其中轻旱210万亩,重旱100万亩,干枯20万亩。干旱影响人口17.8万人,其中出现临时饮水困难5.3万人。
这几天,微信上一条信息被大量转发:农村干旱已经很严重,农户家里吃水都成问题,更别说浇地了。虽然市区用水是优先保证的,但我们不要浪费这优先供给我们的水。呼吁节约用水,动员和影响身边人一起参与……
大旱已给洛阳造成很大损失,节水,理当成为自觉之举!
事实上,在全省持续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中,旱情较重的平顶山等地的居民,已经行动起来,尽其所能节水,自发应对干旱。
惜水如油、惜水如金,不只是唤醒市民水危机意识的口号:洗手打肥皂时从龙头流走的水,流入乡间也许就能解决一家人一天的吃饭问题;为爱车洗个澡耗费的水,流入乡间也许就能救活一群焦渴的牲畜……
河湖断流,水库枯竭,作物绝收,吃水困难,旱情就是险情,谁都不该也不能置身事外。
节水,政府部门该带头,拧紧水龙头;节水,高耗水行业该有应急办法,洗浴中心等耗水大户应适时减少用水量;节水,城市居民该从自身做起,养成好习惯。只有当节水成为一种集体自觉,抗旱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
说到底,旱情严重,跟气象条件有关,跟农田水利建设的长期欠账有关,跟乡间管用的沟、塘、渠不足有关——但谁又能说,这跟整个社会无序、无度用水无关?打个比方,那些高耗水的特种行业若都能得到规范整治,那些污染水源的企业若都能得到严查严处,我们可用的水资源是不是会更多一些?
在晚报日前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面对大旱,嵩县组织送水车不停地给缺水群众送水。在黄庄乡古垛村,洛阳晚报记者见到,一辆送水车正在给村民放水,这时候从山上下来了一群山羊,它们见到送水车就围着转。在几桶水前,任凭一个看水的小孩怎么赶,山羊们就是不走,都争着喝水,把小孩急得直哭。
更大的理、更多的话,都不如孩子的眼泪更让人心疼。珍惜水、心疼水,就是珍惜、心疼那些乡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