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新华社
为进一步规范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务和使用行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
对此,有关业内人士就“十条规定”出台后的三大社会关切进行了分析和回应。
关切一:是否能“蛇打七寸”,有效治理乱象?
“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请扩散!”“某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求转发!”……当前,许多微信用户都收到过此类不实信息的骚扰,有的甚至衍生出很多“夸张”版本。
网信办数据显示,我国即时通信服务用户已突破8亿。这些即时通信工具平台也因存在涉恐、涉暴、涉黄等违法信息大肆传播的乱象而饱受诟病。
微信、易信、陌陌等即时通信工具运行团队负责人普遍表示,当前出台这一规定很有必要,这将对他们加强治理网络乱象提供重要依据和有效抓手。
“这一规定总体上是适度的,强调了发展和管理两个角度并重。”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方兴东提醒,要谨防一些地方部门可能出现超越条款的过度管理。
关切二:是否会“矫枉过正”,侵害个人隐私?
在采访中,一些人士担心,如果即时通信工具使用者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是否会“矫枉过正”,影响其个人信息安全。
为此,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负责人徐丰回应说,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依法依规督促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落实主体责任,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陌陌运行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实名认证”将大大增加不良用户发布不良信息的成本。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则表示,保护个人隐私就要求相关管理者不要轻易介入私人交流空间,特别对非公开传播的通信内容管理要进一步加以规范。
关切三:是否将“因噎废食”,影响言论自由?
有网民担忧这一规定会影响网络言论自由,业内人士表示并无必要。
网信办发言人姜军说,该规定对于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尤其是时政信息,规定比较严格,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只提出要求遵守“七条底线”,在这“七条底线”之上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韩晓宁认为,“实名”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手段和对不当言论的震慑行为,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在为网络谣言追责提供基础的同时,更有利于畅通网络信息传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