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跟喜 | |
《新安县志》存世最早者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刊印本,清康熙、乾隆年间亦有新版,数十年后,新安县长曾炳章于民国三年(1914年)石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邱志旧本,此后续者阙如,再无新编。直到民国年间才有两次续修,皆与张钫先生襄助有关。
第一次续修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前后,张钫因父丧从陕西靖国军返家,守制期间,捐资筹办修志馆于铁门,并延请邑绅,采访编辑《新安县志》,次年书成,却未能刊印,手稿亦散失泰半。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新安县长毕正纪曾为新志撰写序言,文中述及此事曰:“近年渑池杨子方(堃)及本县侯慈舫(海涛),前在铁门修成未刻之稿······是以广事搜罗,重行改撰,以备览者采择。适南北战起,兵戈连年,土匪滋扰,荒旱颇仍,饷军备寇,势不遐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新安县长席秉章亦有叙述曰:“民十二年,邑绅张伯英先生商同葛前任邦炳设修志馆于铁门,并捐资聘请杨孝廉堃纂修,阅岁成书,旋遭时变,未付梓而稿亦半佚。”该手稿本署为张钫修,杨堃纂,共十五卷,重修时已散失六卷,存九卷。
1924年,河南督军胡景翼与刘镇华为争夺中原,大动干戈,张钫乃发“弭兵电”,呼吁双方罢兵,以宁中原,先后奔走于胡刘之间。“胡憨战争”爆发后,张钫亦陷身其中,无力自拔,后为胡部扣押,险遭杀害。续修县志未能付梓,当与张钫无暇顾及有关。可惜手稿散失,不复再见,倘有存世者,当为珍罕之本。
第二次续修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始于当年九月,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历时一年半。当年的新安县长李庚白对此有详细记述:“癸酉(1933年)八月,庚白奉令调长新安,访地方耆绅谈悉,本县县志纂至清乾隆丙戌,民国甲子经渑池杨君子方及邑人侯君慈舫在铁门续修,存稿未刻。适河南清乡督办张公伯英回铁门原籍,庚白因事趋谒,协许君经畲、刘君洽民等同往,申述续修邑志事,张公历述前次资助续修未竣之经过及续稿散存各处,愿再捐资以助,嘱余君镜涵肩其事。”不久,县修志馆成立,除部分地方拨款外,大部分开支均为张钫资助。参与编纂者毕正纪曾有序言曰:“是役也,经费最不易筹,县中公财未裕,十五出自邑人张伯英钫捐资。”得到王广庆、余镜涵、郭重宣等人极力维持,奔走斡旋,斯志得以竣工。
之后,因助资告罄,未能付梓,仅录志稿两部,分藏张钫、许经畲家,三年之后,始得以刊印。席秉章所撰序言说:“戊寅(1938年)首夏,正值寇入日深,军书旁午(军事繁忙),抽暇借阅志稿,不禁有功亏一篑之叹。”随后,即召集邑绅商讨,并组织编纂委员会,依原稿校正,不一月而就,由许经畲定印三百部。该刊本共八册十五卷,署为张钫主修,李庚白兼修,李希白总编纂,基本依据并保留了张钫主修的民国第一稿体例及内容。
张钫关注地方文化建设事业,襄事义举,罄产厥诚,乱世岁月,不辍其志,事迹甚多,捐资续修《新安县志》,乃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