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枝繁叶茂的“大仙树” |
| ▲张彦强等人在吹奏《嵩岳调》 |
|
田山村位于洛龙区龙门镇,以唐代流传下来的武皇十万宫廷乐闻名。在村子西南角,有一棵850多年树龄的皂角树,守护着村子,被村民们称为“大仙树”。
1 “武皇十万”,盛唐雅乐传千年
沿王城大道向南,过李屯大桥向南约2公里,路西就是田山村。村子东临武则天皇家花园,北望隋唐城遗址,距龙门石窟仅有4公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裔就散居于此。
“走,吹‘十万’去!”这是69岁的白贵来年轻时经常听村里的老艺人说的一句话。“十万”是村民们对武皇十万宫廷乐的简称。
白贵来是白居易第53代孙。他说,据传,武则天称帝后,率群臣朝拜嵩山。在登山途中,武则天身心疲惫,坐下休息,命众乐师奏乐。听了音乐,武则天精神大振,一口气登上了嵩山顶峰,遂命名该曲为《嵩岳调》。
传说,女皇武则天捐出自己的20万贯脂粉钱,一半用于雕刻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一半用于排练十万宫廷乐。武则天驾崩后,唐室衰微,十万宫廷乐的乐师们纷纷归隐洛阳白马寺、汝州风穴寺等地。
有资料显示,北宋宣和年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第18代孙、田山村人白长乐到汝州风穴寺上香,偶然听到寺内和尚演奏音乐,音韵悠长,正是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十万宫廷乐。白长乐非常喜爱,再三恳求寺里的和尚传授,后来在此潜心学艺3年。回到田山村后,他组织起乐队,使十万宫廷乐在田山村留下了宝贵的一脉。明清时期,乐队由田山白家传给田山张家。
2 “皇家绝响”,彰显皇家威仪
洛阳文化界人士有言,如果说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是女皇武则天留给洛阳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十万宫廷乐就是卢舍那的“姊妹篇”,是活着的“武皇遗产”,是“皇家绝响”。
与上一篇报道的楼村海神乐一样,管子(也称筚篥bìlì)也是“十万”的核心,在演出时,除了管子是一个,其余乐器都是两个。由于“十万”为唐代(含武周)宫廷乐,海神乐为祭祀乐,因此“十万”与海神乐管子的音调有明显区别。
主吹管子的张彦强先生说,武皇十万宫廷乐通常是皇帝上殿时吹奏的曲子,具有其特殊性,至今,田山村的“十万”还有一条铁规——“不为婚丧嫁娶演奏”。
69岁的张志芳老人负责打云板,他说,“十万”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稳,一个是细。稳是指吹奏者坐姿要稳,不可左右摇摆。细是指细乐,是阳春白雪,不随流俗。
以“十万”中的笙为例,就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演奏方式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吹笙往往是一边跳舞,一边左右摇晃着吹奏,而“十万”要求吹笙者正襟危坐,以笙挡面,不可晃动。据说,这也与女皇武则天有关,演奏者不可直视女皇,因此要以笙挡面。
洛阳晚报记者采访时,现任田山村武皇十万宫廷乐队队长张麦仓召集了几位艺人,为我们现场表演了武则天听过的《嵩岳调》。
没有音响,没有话筒,只有一管子、一笙、一笛、两云板。管子声响,云板打着节拍,笙笛和鸣,声调高亢,悠扬动人,颇有皇家威仪。
眼下,“十万”最大的难题是传承。张麦仓队长说,现在乐队的主要成员几乎都是老年人,几位年过八旬的老艺人由于身体原因已不能参加演出。由于“十万”的传承一直采用古老的工尺记谱、口传心授的方式,年轻人学起来不容易。白贵来、张麦仓等人曾培养了几名年轻人,可他们都在技艺未熟时便丢下乐器外出打工了。
在张麦仓等乐队成员心目中,“十万”已成为田山村的灵魂。300多年前的管子、数百年前的笙、一面1948年的清道旗,无不记录着“十万”在田山的历史。
3 850多岁皂角树,护佑古村成“大仙”
田山村还有一宝——一棵树龄850多岁的皂角树。
在村子西南角,我们见到了这棵古树,在持续干旱的盛夏,它依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它生长在全村最高的一道山沟边上,高约10米,树干直径1米多,树冠犹如巨伞,覆盖面积120余平方米。因年长日久,风雨侵蚀,树干中部朝北部分全空了。当地人称其为“大仙树”。
村里的老人说,在很早以前,站在邙山上就可以看见这棵皂角树。
2009年8月,“大仙树”被省政府列为国家一级古树并挂牌保护,牌子上清楚地标出了树龄:850岁。同年11月,田山村村民积极保护这棵皂角树,给裸露的老树根重新培上了土,垒起了四四方方的池台,并圈起了防护网……
在这棵古树西侧,我们看到一通功德碑,碑文叙述了村民捐款捐物出义工保护古树的情况。
“大仙树”历经风雨,聆听着“十万”雅乐,守护着田山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