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这样的人,说话不是为了让你懂的,而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
你不知道?好,我知道,所以我比你有学问。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现实中的某些人,比孔乙己更能转文,比如上厕所不说上厕所,而说出恭甚至更衣。
此“更衣”非彼“更衣”
洛阳的服装店里大都有更衣室,为的是让人试衣裳。一般人不会在厕所里更衣,更不会有人在更衣室里方便。
可是在1000多年前,有人就在厕所里更衣,这个人是石崇。
石崇乃西晋时洛阳城首富,钱多得花不完,把蜡烛当柴火烧,绞尽脑汁地“作”。相传,他家的厕所比别人家的卧室还华丽,天天熏香。就这他还嫌有臭味儿,每去一回厕所,就换一套衣服。不光自己换,客人借用他家厕所,他还逼着客人换,搞得大家上厕所像进澡堂子,浑身不自在。
可石崇是超级富豪,他的生活习惯,是有钱人的“风向标”。他在厕所里更衣,有钱人就纷纷效仿,更衣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
以更衣指代上厕所,雅是雅,但太矫情——穷小子蹲臭茅坑,非说更衣,没准儿会被听不惯的人踹到茅坑里去。所以平民基本不用这个词。
原来是“出恭”
出恭比更衣的使用频率稍高。读过一些书的人,或是常看古装电视剧的人,多半知道此词的含义。
我跟洛阳文史爱好者韩亚汝、老郭等人探讨过这个问题,众人都觉得古人礼貌到家了——
据史料记载,元、明两代,科举考场纪律严格,考生内急的时候,必得先领一块牌子才能上厕所。牌子上写着“出恭入敬”,意思是出入都要遵守纪律、礼貌恭敬,不要打扰到他人。
由于领牌子的目的是方便,大家便取“出恭入敬”的前两个字,作为上厕所的代称。后人引申其意,大便、小便是“大恭”“小恭”,放屁是“虚恭”,马桶自然是“恭桶”了。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如”有“到、往”的意思,如厕就是到厕所去,至于去厕所是方便还是替人递卫生纸,悉听尊便。
《左传》里有如厕的早期记载:“(晋景公)如厕,陷而卒。”晋景公上厕所,掉进粪坑死了。
说话不分对象,满口之乎者也,弄得旁人听不懂,有被骂为神经病的风险。所以,聪明人都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对着雅人,说上洗手间;对着俗人,就说解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