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5版:城市档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九一八事变”后的洛阳学生爱国运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9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明日,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纪念日,洛阳晚报记者从《洛阳文史资料》中看到了这样一段热血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的洛阳学生爱国运动
□记者 余子愚
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的爪牙伸向我国东北三省,这一天所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让国人至今铭刻在心。

    明日,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纪念日,洛阳晚报记者从《洛阳文史资料》中看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洛阳学生开展了多场抗日爱国运动,其中,运动亲历者李乐山、王永川撰写的回忆性文章,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当时洛阳学生对抗日的热血和对侵略者的愤慨。

    1 抗日救亡宣传,洛阳学生积极响应

    李乐山,洛阳人,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据李乐山回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强占沈阳,东北三省也很快被日军占领,全国人民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十分愤慨,学生、工人和爱国人士纷纷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收复失地,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洛阳师范学院前身)是当时洛阳的最高学府,事变消息传来,学校师生立即投身抗日宣传活动。据当时在该校读书的王永川回忆,校学生会发出通知,号召在洛各中等学校的学生一律罢课,分地段开展抗日宣传;号召城区工、商、妇等各界罢工、罢市,联合请愿,要求南京政府立即抗日,收复失地。

    在校内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的号召组织下,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走上街头,揭露日寇暴行、查禁日货,以唤醒民众。陇海铁路工人热情支持洛阳学生的抗日行动,让学生宣传队成员免票乘车,赴各县宣传,与当时省会开封的学生紧密配合。

    由此,“反对不抵抗主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等救国口号喊遍河南,抗日救亡活动遍及城乡。

    资料显示,1931年10月,在洛阳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省立洛阳第八中学学生和共青团员乔景楼、王清太等人积极走上街头,散发、张贴传单、标语,宣传抗日,抵制日货。

    同时,洛阳地下党也纷纷发动党员、团员、互济会会员,向广大学生、工人、商人等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工人、商人等罢课、罢工、罢市,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 刘镇华以“军训”为名压制学生活动

    当时,驻军洛阳的是国民革命军刘镇华部队。刘镇华在民国时期显赫一时,辛亥革命时期他参加同盟会,进行反清活动,继而靠镇嵩军起家,任镇嵩军司令。北洋军阀时期,刘镇华先后投靠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等,最后归附于蒋介石,先后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安徽省主席等职。

    刘镇华自统领镇嵩军以来,一直在各大军阀之间摇摆,深恐动摇了自己的立足之本。早在20世纪20年代,刘镇华便多次镇压陕西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纵兵殃民,摧残教育,使陕西人民苦不堪言,导致陕西人民发动声势浩大的“驱刘运动”。

    驻军洛阳后,刘镇华对镇压洛阳学生的爱国运动同样毫不手软。李乐山回忆,为了制止洛阳学生的爱国运动,刘镇华派武庭麟旅一个团附(记者注:职务名)武东岳到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名义上是组织“义勇军”,实际是以军事管制来压制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但时间不长,武庭麟旅奉命别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军训”随之结束。

    3 洛阳学生组织南下请愿团

    据王永川回忆,当时,为了扩大爱国运动的影响,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生会还派出代表,参加河南省学联在开封发起的卧轨示威和南京的请愿活动。

    1932年元旦,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中共地下党员赵鸿恩、林承龙等,商讨出了新的斗争办法——发动学生南下请愿。

    赵鸿恩等人召开秘密会议,由学生任丙林、崔凤林、张复礼等出面领导,组织“洛阳学生南下请愿团”,并制订了行动计划。内容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在各校进行抗日讲演,讲述请愿的必要性,发动广大师生,扩大南下请愿队伍,造成更大声势;

    二、印制洛阳学生南下请愿宣言和标语、口号宣传单;

    三、在老城区四条大街举行爱国抗日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扩大影响,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四、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学生奔赴洛阳车站卧轨,拦截南下列车,到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收复失地,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去。

    计划确定后,任丙林、崔凤林、林承龙、张复礼等,分别到河南省立八中、河南省立第三职业学校等中等学校联系人员。各校学生纷纷响应,从在校三五成群接头交谈,逐步发展为集会,并得到一些爱国教师的支持。

    李乐山回忆,时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的庞南周政治开明,他得知学生们在礼堂召开南下请愿动员大会,便赶到会场表明态度。他说:“国难当头,失地丧权。我们全体师生,都是知识分子,都是爱国者,抗日爱国运动我竭诚支持,祝愿你们顺利到达南京,实现抗日请愿的目的。”

    4 学校提前放寒假,学生爱国运动夭折

    学生南下请愿的行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责难。洛阳警备司令陈继承获悉学生南下请愿的行动计划后,立即派出军警,在老城西南隅各街口设置岗哨,严加戒备,制止学生的爱国运动。顺城街、营林街、察院街(今农校街)岗哨加倍,除全副武装的大批军警外,还有便衣队把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团团包围。

    李乐山撰写的回忆文章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学生们一出校门就被监视,上街受到便衣盯梢,严禁三个以上学生同路上街。”当时有传闻,说陈继承准备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学生卧轨拦车,预备用两个士兵挟制一个学生的办法,来破坏学生的爱国行动。

    由于学生们的活动受到限制,请愿抗日的行动计划难以实现。为了进一步“维护”社会治安,陈继承勒令学校提前放寒假,强逼在校学生回家。至此,洛阳学生的一场爱国请愿运动,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武力破坏而夭折。

    洛阳学生的爱国运动虽然未能实现预期目的,但在洛阳人民心里播下了抗日爱国的火种。国民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最终自食苦果,1932年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日军突然进攻上海,企图占据上海进而威逼南京。“一·二八事变”第二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当日,增发南京至洛阳的特快列车,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各部委仓皇迁至洛阳,洛阳即成为“行都”。

    “一·二八事变”爆发时,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虽然正值“寒假”,无法组织爱国运动,但是他们各自在家乡就地进行宣传,使抗日激情得以继续燃烧。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