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期,国内多家景点宣布上调门票价格,涨价后5A级景区平均票价超过百元。面对门票“3年必涨”的怪圈,专家指出,景区票价要体现公益性,应建立合理的票价生成机制,从长远看,景区应摆脱“门票经济”依赖,谋求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见今日本报B05版)
多少年了,与景区门票相关的关键词,似乎永远只有一个:涨价。
如何应对这种“不涨白不涨,你涨我也涨”的情况?我们需要一张实行国家公园制度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那些人头攒动的旅游景区,多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和祖先的遗留。景区门票不断上涨,固然不能排除成本增加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和经营管理者将景区资源看成了“私有财产”,当成了“摇钱树”。只有把这些来自自然的馈赠和祖先遗留的大美风景,以国家名义收归国有,并且以国家公园形式集体管理,国家级风景区的“国家级”和“公益性”才能真正体现。
摆脱“门票经济”,形成大的旅游产业经济,虽然有免费西湖之类的成功案例,但是具体到地方政府和景区管理者,他们显然不愿意放弃既有的蛋糕,而总是奢望着鱼和熊掌兼得;只有以国家公园形式集体管理,才能真正将西湖免费经验放大成旅游产业的大繁荣——“损失”门票收入小头,获得旅游消费大头。
众所周知,很多国家都设有国家公园,实行免票或者非常低廉的票价。自1982年起,国务院总共公布了8批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果能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公园,实行价格低廉且全国通用的年票月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游不起”的问题,还能极大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