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古洞村隶属于新安县铁门镇,位于新安县县城西南7公里处,东距洛阳35公里。村里有一个100多米深、大小洞环套的地下土窑洞,又称土古洞,村名由此而来。从1995年开始,土古洞村走集体道路共同致富,使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村民得到实惠,人称洛阳“南街村”。
背靠崖头挖窑洞
远远看去,土古洞村依山而建,分为老村和新村两个部分。走进村子,村党支部书记郑向东先带我们去看老村里建于清代的何家大院。这个大院坐西朝东,以窑洞为上房。大院门前有一棵皂角树,据说有千年树龄,虽树干中空,但枝繁叶茂。
除何家大院外,老村比较有特点的还有陈家大院和邵家大院,它们都是以窑洞为上房,都有100多年历史。其中邵家大院的窑洞上房为上下两层,北厢房修有石头楼梯,可以上到屋顶。厢房墙体上部为土坯墙,下部为石头墙,两相结合能保证墙体坚固。
郑向东指着老村向我们介绍,土古洞村老村,位于一条长约千米的狭长沟内,村子坐西朝东,村前石默溪水流潺潺。每所宅院的风格基本一致——西边是背靠崖头挖的土窑洞,冬暖夏凉,窑洞前是南北对称的厢房,房屋墙体由土坯、石头或青砖砌成,最前面是过厅,整个宅院为四合院形制。
郑向东说,土古洞村的民居形成这样的建筑格局,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明末清初时期,土古洞村以白、张、郭、郝姓人居多。那时,山上的树木可以为村民提供木柴,山下的石默溪可以为村民提供饮水,更重要的是土古洞村的土地肥沃,可以保证庄稼丰收。吃喝不愁,土古洞村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郑、王、洪、陈、周、孔、苏等30多户人家相继搬迁到此,临崖打窑定居下来。目前,全村共有260余户900余人。
奇洞奇藏千古谜
土古洞村人背靠崖头挖窑洞,挖到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土古洞。
郑向东说,发现土古洞是很偶然的。1976年,村里一户姓何的人家挖窑洞,一不小心把下面的窑洞顶挖穿了,这便是土古洞。
看着深不见底的土古洞,村民们都很害怕。直到1977年,才有村民冒险下去一探究竟,结果让人很震惊——下面有12个窑洞,洞和洞相连,有100多米深!更神奇的是,土古洞还有别的出口,位于山的另一面,仅容一人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想进洞,先进院。从何姓村民的院子里进去,我们看见一个光线较暗的洞口,走进去顿时感觉十分阴凉。有人找来一个手电筒,借着手电筒的灯光,我们摸索着前行,抬头可以看到植物长出的根须。洞高约两米,从洞口向里走去,洞与洞相连,一时竟走不到头,我们只好折返。
当地人传说,北宋初年,道教高人陈抟不愿与赵匡胤争夺天下,隐居此处修炼,土古洞便是陈抟的修炼之地。村民们曾在土古洞中发现一个宋代的瓷碗,或许可以验证陈抟的传说,可惜瓷碗已经找不到了。
郑向东还提供了另一个说法:土古洞为白超垒(关隘名,军事要塞)藏兵洞,与隋代名将韩擒虎有关。韩擒虎,隋代名将,新安县铁门镇韩都村人,曾活捉南陈后主陈叔宝。史料记载,“韩擒虎尝为白超防主(防主为官职名)”。
但是,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在(新安)县西北十五里。”或许是新安县城的位置有变化,从当下新安县城来看,白超垒方位与土古洞所在地不同。可见,土古洞建于何时、有何用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称洛阳“南街村”
除了传统民居和千年古洞,土古洞村还以走集体道路共同致富而闻名,被人称为洛阳“南街村”。
郑向东说,20多年前,土古洞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无水无路无学堂,光有四架山脊梁。人均收入几十元,一年四季闹饥荒。”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1995年,土古洞村开始学习临颍县南街村,掀起了“大学毛著和邓选、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的三大活动热潮。
从1995年开始,土古洞村将土地收归集体,实行统一分配,走共同富裕道路。由于凝聚了全体村民的力量,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村民们得到实惠,尝到了走集体道路共同富裕的甜头。如今,全村有900多口人、1200亩耕地,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
土古洞村集体有了钱,首先做的是改善基础设施,让全体村民从中受惠;建立保障机制,使村民感受集体的温暖,消除后顾之忧。
根据发展需要,土古洞村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建成了新村。广大村民陆续搬进新村居住后,昔日老村的老房子暂时闲置起来。当时部分村民提议,拆除老房子复垦种田。村两委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决定,老房子不仅不能拆除,还要好好保护起来。用郑向东的话说,就是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样板,让他们知道祖先们住的什么房子、过的什么生活,让他们忆苦思甜。
老村地势西高东低,为了确保老村前的土堰不坍塌,土古洞村出资筑起了一道100多米长、3米高的防护石墙,还投资10万余元硬化老村道路保证道路畅通。与此同时,村里投资3万余元栽植苗木搞绿化。
行走在绿树掩映的土古洞村,我们一边回味着千年古洞的神奇,一边留意村内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忽然听到从高音喇叭里传来的革命歌曲,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