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的出路
上周,我去云南出差,包里装着汪曾祺的书,汪老曾在昆明生活过数年,有他的书做伴,行走云南不寂寞。
他在《徙》这篇文章里写道:旧时有个姓谈的先生,虽然中了举人,奈何考不中进士,只得回乡教书。谈先生的高徒名唤高鹏,只中了秀才。为了活下去,高鹏也开了私塾维持生计。
秀才手无缚鸡之力,不能武,只能文,教书是一条出路,退一步讲,即便自己时运不济、榜上无名,学生有出息,那也脸上有光。
洛阳名士张青莲就是模范。张青莲乃清末孟津人,屡考不中。他的家人不能养他养到老,考功名的钱他得自己赚,所以他当了教书先生,并培养出了“洛阳最后一位进士”林东郊,他自个儿也在34岁那年考中了举人。
这种运气不常有
考科举是为了当官。
有些读书人,譬如《红楼梦》里的贾雨村,本来已经当了官,却被朝廷罢了官,迫于生计,只好去教书。这种教书先生的身份尊贵一些,常被富贵人家聘去当家庭教师。贾雨村因为当了千金小姐林黛玉的老师,交了好运,被贾政保荐,重新当了官。
这样的好运气不常有。更多的落榜书生,只能一辈子当“孩子王”。
“孩子王”也分等级。
私塾按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分蒙馆和经馆。
“蒙”,意指蒙昧、没文化、不通事理。顾名思义,蒙馆只管启蒙教育,主要招收学童。经馆,专门教人文史经略、写八股文、考科举,是“高级成人班”。
落榜秀才水平有限,一般只能当蒙馆先生。高水平的私塾先生,比如张青莲,则可以从启蒙教育一直教到写八股文,并把自己的科考经验分享给学生。
不过,近代私塾多以蒙馆为主,蒙馆和经馆的划分没有那么严格。
高人自有妙用
秀才教书,两全其美,既可赚钱活命,又可借教书之便温故而知新,继续考功名。
张青莲的老师也姓张。张老先生没有学生的运气好,张青莲都中举了,他还是一边教书,一边在功名路上死磕,一直考到70多岁,才中了举人。这真是不争馒头争口气了:七八十岁的老头,就算中举,又有什么前途?
读书人看不破这个谜局。穷秀才们认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他们放下书本去杀猪卖肉,那是决计不可的。所以一旦时代变化,现实不给他们读书的机会,就有人活不下去了。
高鹏中秀才的第二年,国家“废科举,兴学校”,断了读书人的功名路。于是“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人投河自尽,有人跑到孔庙去哭。
与高鹏同时代的洛阳人李振九,乃“洛阳最后一名秀才”,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河南府废科举,创办中学堂,李振九与时俱进,留校任教,后来当上了洛阳县立第一小学校长;1929年,又被推选为洛阳县立图书馆首任馆长。
百无一用是书生——死脑筋的书生。有智商、有情商的书生,早晚都能派上用场,什么时候都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