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惠
实未想到——癸巳年初冬,寇北辰老先生在抱恙多日的耄耋之年竟然龙马精神,严冬、酷暑地忙碌大半年,将十几年中在《洛阳晚报》的《洛阳老话》《老洛阳话》专栏上发表的雅文整理成藉,《洛阳老话》付梓出版。而“敬佩”一词已然难表对此举的赞誉之意了。
认识寇老先生近三十年,经常恍惚先生的真实面目——初见于洛阳市的书画名流之雅聚,低调谦和儒风充盈。人说其乃书界大家,一手浑然天成的隶魏相融,古拙苍凉洒脱灵逸,甚是了得。又见寇老出没于报纸版面,常有文艺随笔、戏剧书画点评之作发表,行文若小溪,隽永灵透又回味无尽,尤其是对20世纪80年代轰动国人的全国京剧电视大赛的点评,解皮黄之妙字字珠玑,释梨园典故句句锦绣,心中暗忖:先生或为梨园名家文苑贤士?后方得知,先生一生以土木工程为业,以高级建筑工程师为尊,勾线画图、建楼搭屋,又承儒风传家、垂髫开蒙,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亲近异常,以精书法、好文章、通音律集一身。于泥瓦砖土建筑、于情趣雅兴建筑,寇老先生浑然无界均堪称“建筑大家”,可说是“先生卧不出,冠盖洛阳城”。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而雅。河图洛书也好,老子出关也好,孔子问礼也好,洛阳纸贵也好,《论语》“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好,都在印证着一个灿烂的真实传说:十三朝古都洛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文化底蕴丰厚、举足轻重。况洛阳自古又乃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雨之会,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令洛阳见多识广,自然大气磅礴、民风风流。而方言通天下,天下谁人不识君,又让洛阳话成了当时的官话雅言,影响世代。
可以说,洛阳,名人学者各领风骚,民间风俗不让分毫,方言俚语评说舜尧,仕途官道、尘俗市井,处处藏龙卧虎。
风俗是活的建筑,是立体的历史。一个地方风俗的形成,与它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无关联,与它的教育、生活水平不无关联,与它的自然、人文环境不无关联。
方言是声音的建筑,是流淌的历史。一种方言的形成,与使用它的人的风俗、文化不无关系,与它的流传、推广程度不无关系,与它的形象、科学不无关系。
洛阳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其独特的风俗。洛阳民间的吃喝玩乐,是老洛阳风俗的生动体现,窥一斑而知全豹,文雅、豪爽、智慧、传奇、狡黠……尽显洛阳人性格。
洛阳自古不可替代的位置,使得洛阳话风靡时尚于久远之时。乡音不改,是老洛阳人的坚守,不著一字尽风流,诙谐、质朴、生动、传神、家常……可觑洛阳话精髓。
寇北辰老先生是老洛阳人,世代居住在洛阳老城,行走在街巷里弄,耳伴着俗言俚语,交往于凡人雅士,便有了厚重的生活基础。
作为报纸编辑,十多年前,我想在自己供职的《洛阳晚报》上开辟一个记叙老洛阳人吃喝玩乐风俗的专栏,让渐行渐远的民俗历史放慢脚步,命其名为“洛阳老话”。恭请撰文者时,首先想到了我所尊敬的博古通今、精于诸业的老洛阳人寇老先生。
《洛阳老话》专栏在报纸上开了三年半,寇老先生孜孜求真,三四年中奔走于街巷里弄,挖掘采集第一手资料,刊文近双百篇,篇篇短小精炼却让人读后口齿留香,一时洛阳纸贵。趁兴作势,我又斗胆续约寇老先生撰写《老洛阳话》专栏,恳请先生将盛传于口却难留于笔的洛阳方言实录下来,让老洛阳话再行风尚。为应这一约,先生又辛苦数年,笔耕不辍,直到两年前身染疴疾方才滞笔。
此番先生倾力将数年散见于报纸上所发表的文章增改、整理出版,雅文小集大意义,对眼下,对来日,影响深远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