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大鼓当风舞柘枝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古代乐舞】19
大鼓当风舞柘枝
□记者 余子愚
大鼓当风舞柘枝 李玉明 插图
    中华文明,根在河洛。在熠熠生辉的河洛文化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舞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钟情于此,他们在洛阳留下了许多与乐舞有关的故事。

    和胡旋舞一样,柘(zhè)枝舞也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舞。柘枝舞原为女子独舞,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后来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演变为软舞屈柘枝。与柘枝舞相比,屈柘枝的舞蹈风格、表演形式均有很大变化。

    1    大鼓当风舞柘枝

    唐代时期,乐舞活动盛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在节庆和宴饮中,观看乐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庆祝方式。时人将在一般宴会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动作特征和风格特色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一般来说,健舞节奏明快、动作矫健,软舞节奏舒缓、优美柔婉。

    唐代流行的健舞,最著名的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胡旋舞、柘枝舞等。资料显示,柘枝舞源自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原为女子独舞,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

    “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柘枝》)这是唐代诗人章孝标描述的柘枝舞的表演场景。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柘枝妓》)这是长期生活在洛阳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眼中的柘枝舞表演。

    “小船隔水催桃叶,大鼓当风舞柘枝。”唐代诗人杨巨源对柘枝舞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大鼓当风”,即柘枝舞伴奏以鼓为主,舞者在鼓声中出场。

    此外,柘枝舞还强调舞者的腰部姿态和眼神,舞女腰身纤细柔软、舞姿飘逸,眼神顾盼含情、妩媚动人,这一点有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为证:“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cuī)。”

    舞蹈即将结束时,只听一阵鼓声紧催,高潮到来,“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晚唐著名诗人薛能《柘枝词》)。彼时,舞者的体力消耗也达到顶点,“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花点”(唐代诗人刘禹锡《和乐天柘枝》)。曲终舞毕,舞者还要向观众流波送盼,留下妩媚的一瞥。“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曲尽回身去,层波犹注人。”(刘禹锡《观柘枝舞》)观众与舞者遥相呼应,舞者曲尽回身,观众如痴如醉,达到“皆耸神”的境界。

    时至今日,除少量出土的古代柘枝舞墓葬壁画外,后人只能通过古代诗文来想象柘枝舞的曼妙风姿,的确让人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曾创作一幅题为《柘枝舞》的国画,画长5.5米,宽近3米,画中有人奏乐,有人煮茗,有人舞蹈,画中的树木也随风舞蹈,表现出一种闻鼓起舞“众乐乐”的境界。

    2    风格雅妙屈柘枝

    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逐渐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唐代末年发展成由两个小童表演的“荷花童子舞”,被称为屈柘枝。两个小童先藏在莲花花瓣中,当花瓣慢慢“张开”时,小童从花瓣中出来起舞,风格雅妙。

    与柘枝舞不同,屈柘枝不属于健舞,而属于软舞。五代后唐诗人和凝《解红歌》“两个瑶池小仙子,此时夺却柘枝名”,说的就是屈柘枝的表演。在今西安唐代兴福寺残碑侧有二女脚踏莲花、相对起舞的石刻,可能与唐代屈柘枝舞有关。

    到了宋代,宫廷音乐逐渐从唐代时流行的歌舞大曲转变为队舞。队舞是一种把大曲、诗歌、朗诵、舞蹈和歌唱综合一体的新型舞蹈表演艺术,是唐宋宫廷歌舞形式之一。唐代的队舞艺术形式并未盛行,而到了宋代,宫廷中用于礼仪、典礼和欣赏娱乐的节目主要是队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代宫廷中流行的队舞,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宋代队舞是在唐代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成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两种。《宋史·乐志》记载,宋初小儿队舞有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等,女弟子队舞有菩萨蛮队、感化乐队、抛球乐队等。

    屈柘枝是宋代小儿队舞的重要节目。表演时,有竹竿子(类似报幕员和场上指挥,记者注)致语(即报幕,记者注),表演形式有五人舞、群舞等。舞曲的主体是《柘枝令》(词曲牌名,柘枝舞宋末散失之后,词曲中唯有《柘枝令》的牌名,记者注),但又用上了《扑蝴蝶遍》《画眉遍》(二者皆为词曲牌名,记者注)等,成了西域音乐和中原音乐的混合体。舞者的化妆也出现了改变,虽仍头戴“金铃错落”的锦帽,象征“似非中国之人”,但衣服已由原来的广袖细腰身的长裙,改为五色绣罗宽袍了。

    在中原流行的宋代队舞,后来还传到朝鲜等国。到了清代,朝鲜刻印了记录乐舞制度的《进馔仪轨》一书,对宋代队舞的编排形式和队形变化有所记录。

    3    人称寇准“柘枝颠”

    喜爱曲剧《寇准背靴》的人,大多对我市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曲剧泰斗”马琪扮演的寇准印象深刻。寇准为了劝杨延昭“复出”报效国家,不得不背靴跟踪杨家亲属,借以得见杨延昭。

    少有人知的是,背靴的寇准还是柘枝舞的舞迷。史料记载,柘枝舞在唐代风行全国,直到宋代仍然是受欢迎的舞蹈。柘枝舞传到宋代后,发展成由24人演出的队舞。寇准因为沉溺于欣赏柘枝舞,时人称他为“柘枝颠”。

    寇准,生于961年,980年考中进士。1014年,寇准在朝中的对手王钦若因罪被免官,宰相王旦趁机推荐他任枢密使、同平章事,位同宰相,主管军事。

    寇准第四次进入权力中枢,却与宋真宗的宠臣林特水火不容。宰相王旦竭力举荐他,常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好话,他却“良相未能善待”,常揭王旦的短,给人家使绊子。宋真宗实在看不过去,觉得“寇准年高,屡更事”,脾气还不如以往,遂在10个月后,再次把寇准贬到河南府(今洛阳),任两京留守。

    寇准在历史上首先是作为一代名相存在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寇准在生活上却有些奢华无度。曾有专家研究寇准的生活情况,发现寇准喜欢喝酒和观看歌舞表演,因此经常大摆筵席。

    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寇准生性豪侈,每次宴请宾客,出手都十分阔绰,从不吝惜钱财。寇准请客通宵达旦地点蜡烛,而蜡烛在宋代是奢侈品,平时用油灯照明,但寇准家从不点油灯,即便是厨房、储物间也是点蜡烛。

    相传寇准最喜爱柘枝舞,每次宴会都要安排柘枝舞表演,而且一跳就是一天。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有一天寇准宴客,宴会上表演寇准最喜欢的柘枝舞,舞女身姿矫健,节奏鼓声多变,在舞兴正浓、喝彩声雷动之时,伴奏的鼓环突然脱落,鼓声戛然而止,舞蹈随之停顿,众皆惋惜不已。

    当寇准示意找人修理时,大家面面相觑,无人能应。这时,一位名叫燕肃的人自告奋勇,“请以环脚为锁簧纳之”。修过之后,鼓环“坚固不脱,众皆大喜”,舞蹈得以继续,气氛重新活跃起来,寇准的面子总算没有掉到地上。后来燕肃还因此受到寇准青睐,并多次获得提拔。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