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焕有 大学教授,学报编辑。酷爱国学,书虫一个。遨游上下五千年,思考江湖风雨间。读《世说新语》,感悟当下人生。撷取历史片段,愿与读者分享。 |
|
洛阳老乡阎连科获卡夫卡文学大奖了。
北京时间10月22日晚,阎连科穿着中式服装,站在领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细品他的获奖感言,“熬煎”是其关键词。他对该词的理解是:在黑暗中承受苦难的折磨。
20世纪50年代,生活在豫西大地上的人们,对“熬煎”这个词有着切身体会。在我的有关填饱肚皮的记忆里,熬,就是每天早上长时间煮小米红薯粥;煎,就是偶尔中午摊红薯面野菜饼。在我的有关成长的记忆里,熬,就是每天早上扛着䦆头去翻地,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煎,就是没有书读,少有获取知识的途径,精神生活匮乏得如同行尸走肉。作为那个时代主食的红薯,在熬在煎中奉献了自己,让人们果腹保命;有志气的人,在或熬或煎中摸索自己前行的道路。这些人,不抱怨,不气馁,如小草一样顽强地生长着。阎连科干过小工,当过士兵,挨过饿,失败过……这些,是他人生的熬煎。
很庆幸,这些熬煎,是他人生成长的“学费”。他在“缴学费”的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积淀了智慧,历练了修养,砥砺了毅力。在这种熬煎中,他“用承受苦难的力量,来对抗人的苦难”;有了这种熬煎,他才对机遇无比珍惜。这种珍惜,就如老牛终于有了拉车的机会,累而充实着;就如饿汉终于有了填饱肚子的饭食,哪怕掉在地上的一个米粒,也会毫不犹豫地捡起放进嘴里。正因为如此,卡夫卡奖协会给阎连科这样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他拥有面对现实的勇气。”
生活不易,作为常人,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正确对待熬煎的勇气。历史上的魏晋之乱,后人常常引用两句经典来描写:一是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是刘勰的“世积乱世,风衰俗怨”。我认为,真正理解魏晋之乱的,应该是刘义庆。翻开他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我们看到,枯枝摇落,游子漂泊,人生过客不懈地寻觅,在寻觅中追求生存价值的永恒。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陆机住在故里华亭这个地方,两耳不闻窗外事,伴清泉茂林,闻鹤唳风啸,闭门读书,作文赋诗……所以,他的《文赋》名垂青史,他的书法作品《平复帖》让后人趋之临摹。初唐时修《晋书》,唐太宗亲自为《陆机传》作后论,称他为“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当下的你,或者我,也有熬煎的体验,正确的态度应如阎连科,应如陆机,他们的路在文学,我们的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