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新安吕氏:中原望族甲于全豫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10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新安吕氏家族,历经明清两代,出过7个进士,绵延兴盛200多年,清代诗人杨淮选编《中州诗钞》称:“新安吕氏为中原望族,甲于全豫。”至今,新安县铁门镇薛村仍有吕氏老宅,县内还有吕家大山、梦月岩祠堂等遗迹。今日起,本报记者将带您一起走近新安县吕氏家族,寻觅其行迹。
【河洛春秋——新安县吕氏家族(1)】
新安吕氏:中原望族甲于全豫
□记者 余子愚
薛村吕氏老宅 (资料图片)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洛阳新安吕氏家族,在明清之际却创造了“忠孝簪缨,五世进士”的奇迹,并绵延兴盛200多年,终成“甲于全豫”的“中原望族”。新安吕氏家族成为“中原望族”,与吕乡、吕孔学、吕维祺祖孙三代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 吕氏家族,源远流长

    新安县吕氏家族,在元末明初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新安,世代以耕读为业,至明万历年间声名鹊起,历经明清朝代更迭,依旧保持声望不坠,绵延兴盛至清代乾隆年间,成为跨越明清两代、甲于全豫的中原望族。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永宽所著的《明末至清代新安吕氏家族世系与支派考略》显示,根据吕维祺、吕履恒、吕谦恒等人的传记材料,可知新安吕氏的远祖是北宋宰相吕蒙正的第六子吕居简。

    据《宋史·吕蒙正传》及相关资料记载,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状元,历任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平章事、太子太师,封许国公,谥文穆。吕蒙正有七个儿子,依次为从简、惟简、承简、行简、务简、居简、知简。

    吕居简曾官至殿中丞、广州知府,其后代主要居住在山西,传若干代至明朝初年的吕俊,举家从山西洪洞迁至河南新安。自吕俊算起,第八世为吕孔学,吕孔学之子为吕维祺。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郭微撰写的《甲于全豫——明清新安吕氏家族研究》一文称,吕俊为新安吕氏第一世,从一世至六世,新安吕氏“累世积德,潜光未耀”。吕氏后世子孙在追述这段家族历史时,均概述家族自定居新安后,世代以耕读为业,孝悌传家。

    新安吕氏的前六世,由于资料缺乏,家族情况已不可考。第七世吕乡、第八世吕孔学的相关记载,印证了该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

    在从明代初年到明万历年间的200多年里,新安吕氏家族成员皆以平民身份,在新安这个兵戎频繁之地劳作生息。直到第九世,一个人的出生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这个人是吕维祺,吕孔学的长子。

    2 名望积累,享誉中原

    曾有学者依据大量的家族个案对明代平民之家跻身官宦之家的时间进行计算:“免受外界力量破坏的白丁家族需要4.7世,而遭受战乱等因素干扰的民户平均需要7.4世。”

    自明代初年开始,在新安这个兵戎重地繁衍生息的吕氏家族,历经8世也终于完成这一转变。吕氏家族后世声望的奠基人吕维祺以科举入仕,位极人臣,声名卓著,终于实现了家族的崛起。

    在新安吕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吕维祺无疑是家族的佼佼者,但是其祖父吕乡、父亲吕孔学也是吕氏家族崛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们虽非显贵之人,却诚朴安身,德行出众,在乡里赢得良好的口碑。

    吕乡,字信夫,生卒年不详。年幼丧父,家里很穷,但吕乡能急人之难,好施德于人,看到里人无力还清拖欠的赋税,被差役百般逼迫,遂倾囊相助,而将差役揍了一顿,“里人皆义之”。

    吕乡之子吕孔学,字尚文,号绍中。吕孔学天资聪慧,文思敏捷,曾被其父吕乡寄予厚望。吕乡英年早逝,吕孔学不得不承担起养家重任,最终担任新安县邑公曹,“敏练识大体,治狱多所平反”。吕孔学深受父亲吕乡乐善好施的影响,为人忠厚宽容,只要家里有一定的积蓄,就会拿来周济里人。在灾荒之年,吕孔学也慷慨解囊,输谷捐粮。

    吕孔学幼年丧父,与孀母相依为命,因此对母亲极为孝顺。母亲孀居守节,五十年如一日,吕孔学就养竭力,照顾母亲无微不至。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吕孔学与母亲“母子节孝,同日并旌,史策所罕闻”。

    自古忠臣出自孝子之门,吕乡、吕孔学的义举孝行,对吕氏家族的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维祺显贵之后曾对好友范景文说:“吾非奉家大人之教,不及此也。”

    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吕维祺入仕为官之后,凡有所任,皆以忠君爱民为职守,最后舍生取义,以身殉国,成为流芳后世的忠烈之臣。

    新安吕氏家族在明末的中原地区享有崇高的名望,这与吕维祺在地方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吕维祺曾有两次致仕经历,前后两次乡居生涯长达十三年之久。乡居期间,他潜心理学,兴办讲会,同时心系故土,关注民众疾苦,积极参与地方事务。

    在为官和治学的过程中,吕维祺结交了众多中州地方精英和外地名流雅士,扩大了吕氏家族的名望和影响。凡此种种,使得新安吕氏家族的名望远远超出一邑之地,延及整个中原地区。

    3 忠孝簪缨,五世进士

    自吕维祺开始,新安吕氏家族功名鼎盛。初步统计,吕氏五世出现7个进士,“忠孝簪缨”“五世进士”两块匾额,见证了吕氏家族的辉煌。

    吕维祺,自幼攻读理学,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考中进士,先后任吏部主事、南京兵部尚书等要职。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在洛阳创办“伊洛会”,广招门徒,著书立说。

    吕维祺之子吕兆琳,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等职。

    吕兆琳之次子吕履恒,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中进士,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职,还是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方志学家。

    吕履恒之弟吕谦恒,在家乡新安县的青要山苦读数十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后由翰林院御史,转给事中,迁鸿胪、大理至光禄寺卿。

    吕履恒有三个儿子,长子吕宪曾,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举人,曾任溆浦知县,著有《溆亭诗草》;次子吕宣曾,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举人,是著名学者;三子吕守曾,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进士,曾任山西布政使,好诗,与袁枚为友。

    吕谦恒的儿子吕耀曾,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迁礼部主事,历任员外郎、户部郎中。

    吕宪曾有二子,即吕公迁、吕公泽,一生没有做官,皆为诗人。

    吕宣曾有二子,即吕公路、吕公滋,二人均为著名诗人。其中吕公滋为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进士,曾任山西介休县知县。

    上述数人是新安吕氏家族中仕途较为显赫者。该家族的其他成员,居官虽非显位,但也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新安吕氏家族缘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甲于全豫”的背后有哪些故事?请看下篇介绍。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