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维祺画像 |
|
吕家大山 | |
在新安吕氏家族崛起的进程中,吕维祺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考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公元1641年,农民军攻破洛阳时被李自成所杀)。他修身齐家,垂范子弟,有口皆碑。他如昙花一朵,临春先开,成就了吕氏家族在明末的一世繁华。
1 生得神奇,年少成名
10月30日上午,我们在新安县铁门镇薛村村民吕百吉的带领下,前往新安县城南的吕家大山,寻找吕维祺的墓地。
一路上,66岁的吕百吉不停地跟我们讲其先祖的荣耀,包括其先祖的墓地,也是吕氏后人的精神高地——每年清明节,铁门镇薛村、孟州横山(新安县仓头镇横山村移民,记者注)等地的吕氏后人都要来吕家大山祭拜祖先。
“为了防盗,吕维祺墓没有坟堆,直接埋在山肚子里。”吕百吉说,涧河南岸的平地上,以前曾有石牌坊、石人、石马等石雕,后来都被毁了。
吕家大山又名南大山,位于新安县城关镇涧河南岸,山上建有新安县烈士陵园。深秋时节,满山的野菊花开得灿烂。吕百吉指着新安县烈士陵园右上方的一片山坡说,那就是吕维祺墓的所在地。不过“墓地没有标志,我们也是凭印象祭祖,现在上山也不好找”。
站在吕家大山山脚下,我望一眼开满野菊花的山坡,想象着370多年前吕维祺为明朝殉难的场景,忍不住一声叹息。
吕维祺生得神奇,死得壮烈。
据史料记载,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吕维祺出生于新安城北横山之巅的梦月岩,仓头镇横山村是吕维祺外祖父家的所在地。
吕维祺出生时有异象。据《吕明德先生年谱》(吕维祺因在洛阳建明德堂,被学者称为明德先生,记者注)记载,横山山顶有一孔窑洞,是吕维祺舅舅家的。当时吕维祺的母亲回娘家,突然肚子疼,快要生了。她觉得在娘家生孩子不吉利,就来到那孔窑洞,梦见“有光如月降入其怀”,月光“灿然烛天”,随即吕维祺呱呱坠地。邻居们都很惊奇,遂将吕维祺出生地命名为梦月岩。
吕维祺之父吕孔学因年幼丧父,最终未能走上科举入仕的道路,因此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对长子吕维祺,吕孔学更是用心管教,并请人教授《孝经》,“训与孝悌之学”,无论寒暑,吕维祺都学习不辍。就这样,“孝”深深印入吕维祺的脑海里,影响了他一生。
在吕孔学的精心培养下,吕维祺小小年纪就文思敏捷,德行出众,成为邻居们眼中的好孩子,同龄人的好榜样。
2 官宦生涯,两起两落
吕维祺的仕途曾两起两落。
《明史·吕维祺传》记载,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二月,吕维祺考中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同年八月,吕维祺被授予山东兖州推官,掌治刑狱。
当时在兖州牢房中虐囚现象十分严重,当地有“一入其中,便登鬼录”的说法。吕维祺决心革除这一弊病。他每次问刑,必先问“有没有虐待囚犯的”。若有,就对虐囚牢房官吏进行严惩。在吕维祺的严格管理下,兖州的虐囚现象基本绝迹。
吕维祺在兖州任职期间,时刻以百姓为念。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兖州遭遇严重灾荒,赤地千里。吕维祺下乡询问百姓疾苦,向上级陈述受灾情况,请求加以救济。他还捐出家资接济饥民,积极奔走设立粥厂,修建茅屋,收容难民,使万余人得以活命。
在兖州任职六年间,吕维祺以诚实获得百姓认可,以清廉获得上级认可。因此他,先后获得山东巡抚等27人举荐。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正月,吕维祺升任吏部主事,一年之中历任文选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文选司员外郎等职。
当年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八月,明神宗朱翊钧病逝,其长子朱常洛登基,为明光宗。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红丸,于九月一日五更猝死。随后,明熹宗朱由校即位。
明熹宗即位后,宠信宦官魏忠贤,不理朝政。吕维祺上疏建言,人主一日之间接贤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魏忠贤得知后,对吕维祺恨之入骨,扬言要“严惩之”。
在宦官势力的排挤下,吕维祺被迫以省亲名义告归。直到公元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吕维祺才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任太常寺卿,督四夷馆。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南京户部告急,吕维祺被委以重任,升任南京户部侍郎,总督粮储。当时南京户部“折色原银止九千两,延欠应支三十八万两”,严重的亏空使得军队粮饷短缺,以致出现士兵骚乱,整个南京地区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吕维祺在南京展示了他超强的理财能力。他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设置会计簿,严惩贪官污吏,搜查私吞款项者。经过三年的努力,南京仓庾渐充。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吕维祺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这是吕维祺生前获得的最高职务。然而,当时的南京军政废弛,士兵骄横,军队哗变多有发生。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火烧凤阳城,并烧毁朱元璋的祖坟,让崇祯皇帝火冒三丈。最终,吕维祺因南京兵部辖区的凤阳失守而被朝廷革职,仕途至此终结。
3 以身殉国,流芳后世
李自成的出现,改变了明朝的国运,也改变了吕维祺的命运。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河南大旱,李自成被总兵左良玉败于湖北房县,便率起义军重入河南。当时河南遭遇大灾荒,流民遍地,李自成所到之处,都响起“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流民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队伍,李自成实力大增,便瞄准了洛阳城里的福王朱常洵。
朱常洵是明神宗第三子,15岁被封为福王,藩属洛阳。为营建洛阳府邸,明神宗批银38万两,并赐给福王十倍俸禄。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28岁的朱常洵将全家迁移到洛阳府邸。
福王在洛阳期间,依仗皇亲身份,霸占良田,专横跋扈,搜刮民财,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致使民不聊生,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洛阳民间盛传“皇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福王富于皇上”,福王之敛财手段可见一斑。
吕维祺曾力劝福王拿出钱粮救济百姓,犒赏守城士兵,借以“收买”人心,缓和矛盾。福王惜财如命,不听规劝。吕维祺只好“尽出私财,设局赈济”。
然而,吕维祺的所作所为在历史的大势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李自成势头正猛,福王囤积的巨额财产像一块肥肉,引得李自成垂涎三尺。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洛阳城被围,吕维祺心急如焚。最终,李自成攻下洛阳,抓获福王。起义军中有人认识吕维祺,主动劝其逃生,吕维祺却拒绝了,最终被俘。
吕维祺和李自成有一段精彩对话——
李自成劝吕维祺投降,吕维祺拒绝道:“世宁有屈降之吕尚书哉?我当国家事,死不顾。今日之死,不辱圣贤,不羞见于天地。”
据《吕明德先生年谱》记载,李自成及其部下钦佩吕维祺的人品和学识,欲将其释放。吕维祺严词拒绝,“生尚书,不值一钱”,遂“北向拜皇帝,哭曰:圣恩未报,臣心已竭;西向拜父母”,然后“从容引颈就刃,死之”。
吕维祺去世三年后,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