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刀子 |
|
■ 开栏语
“中华·周公城市艺术节”大幕启动,系列活动之一的河洛世界文明论坛第二次筹备会暨“河洛溯源展:龙门引开幕式”日前成功举办。
在开幕式上,本报记者对举办当代水墨画展的三位艺术家进行了专访,为您深层次展现这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河洛文化的认识,专访将从今日起在本报陆续刊登。
在8日举办的河洛溯源展上,河洛世界文明论坛的发起人之一、诗人兼画家刀刀子不仅展示了他的水墨画艺,还透露他目前正在创作一部名为《洛书》的长诗,预计长诗将超2000行。
昨日,这位“80后”接受了洛阳晚报记者专访,畅谈他眼中的周公文化及生活的这片河洛大地。
希望更多人看到当下的思想状态
洛阳晚报:您是河洛溯源展的策展人,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工作?
刀刀子:图文表达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方法,当下的我们,需要用属于自己时代的方法,把这个时代的文明传承下去。展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人看到当下的思想状态。
洛阳晚报:这次活动中,展出了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除了您,另两位是外地的艺术家,那么为什么起“河洛溯源展”这个名字?
刀刀子:河洛文化是整个东方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对河洛文化的追溯、研究和弘扬,是每个炎黄子孙应有的责任。邀请外地学者、诗人、艺术家到洛阳交流,可以为河洛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是河洛文明与时代对接所必须的。我们的河洛溯源,其实是在“寻找未来”。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当代的优秀文学艺术就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集体冒险之旅,而这场旅行的参与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
洛城的包容,是孕育独立自由精神必需的土壤
洛阳晚报:您老家是南阳西峡县,您在外地工作多年,为什么最后迁居到洛阳?
刀刀子:我12岁跟随父母来到洛阳,已经居洛20年,算得上新洛阳人了。后来读书、工作都在外地,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洛阳。
洛阳这座城市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很有包容性,很适宜踏实地做学问、搞艺术,各种人群都有自己的圈子,能交流就彼此融汇,无法交流也相安无事,我觉得这是孕育独立自由精神必需的土壤。
洛阳晚报:听说您听说正在写一部长诗,并曾想借此为“当代河洛”立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刀刀子:这部长诗叫《洛书》,预计超过2000行。写它是有“企图”的,我不知道是否可以达到,只能说我是坦诚地与另一个自己对话。我选择使用“洛书”二字,一方面是追慕先贤,另一方面是对写作地域的认同和确认。
用洛城缔造者“周公”来命名,很有国际范儿
洛阳晚报:您认为周公城市艺术节对洛阳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刀刀子:洛阳有太多伟大的人物和创造,可以说整个华夏的优秀文化,几乎都是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内产生、集成、光大的,但近现代这片神奇的土地在日益远离文化中心,我想这可能也是打造当代城市艺术节的初衷吧。
打造城市艺术节的概念非常好,用洛阳城的缔造者“周公”来命名很有国际范儿,是国际化视野的体现,我希望在以后的操作中,切实体现出这种大气魄大格局。
由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洛阳国典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华·周公城市艺术节”正式拉开序幕后,将有更多精彩活动等着大家,更多相关项目启动在即,合作热线18238804506,联系人刘女士。此次活动的其他信息,敬请继续关注洛阳晚报的报道。
相关链接
刀刀子,原名王飞,32岁,某民企高管。生于河南西峡,后迁居洛阳,12岁习诗获金奖,后一发不可收,在国内外数百个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自2002年起至今主编诗歌刊物《出路》,主持出路中文论坛,出版有诗集《玫瑰被枯萎我被老》和长篇小说《器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