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蓝’,请别走。”从会议还没开始到会议结束,“APEC蓝”始终被人们念念不忘。这个根据北京APEC会议期间连续出现蓝天而发明的词,被认为专门形容“转瞬即逝的美好”,甚至成为各经济体领导人之间交谈的话题之一。
网友对“蓝天永驻”的期盼显得情真意切,而在“APEC蓝”的背后,是为了保障APEC期间空气质量,华北采取的一系列“史上最严”保障蓝天的措施。
“APEC蓝”有力地证明,治霾并非总要靠运气“等风来”,人为减排控制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人为干预能够治污减霾。然而,此次“APEC蓝”,毕竟是以北京及周边地区采取限产、休假和停驶等措施换来的,有的还是临时不得已。从短期有效干预到长期彻底治愈,还有赖于克服各种困难,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APEC蓝”成为常态。
雾霾的成因是长期困扰人们的疑团,天气因素、秸秆焚烧、钢铁等重污染行业均曾被列为可疑对象,但都缺乏铁打的依据。本次治理的效果立竿见影,或许能够通过监测数据,提供给人们一个清晰的解答,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
环境污染涉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需要系统地解决。从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历程看,没有立等见效的“特效药”。因此,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减少工业污染、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些已经是老生常谈,为什么到了APEC会议期间天就能蓝,而平时不能?这就要问问,号称排放达标的企业是不是真达标,号称24小时监管的部门是不是真监管,号称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的人说的是不是真心话……不停要蓝天的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我们能不能真正行动起来,哪怕是为了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