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4版:城市档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困顿不改制“丹”心 至今思君泪满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11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三冕博士”张劭(下):
困顿不改制“丹”心 至今思君泪满襟
□记者 牛鹏远
晚年时期的张劭 (记者翻拍资料图片)
    编者按

    初编此文,便被吸引。及至深入细读,更是被张劭先生的生平深深打动:饱学之士,一生困顿;为济苍生,呕心沥血;报效祖国,痴心不改。这样的人生让人唏嘘,更让人敬佩。这样的人是洛阳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众多“张劭”也因之被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世追求随风去,至今思君泪满襟。那些为民族大义、民众利益献身的人,虽历经时光的打磨却从不会淹没在光阴中,越过重重的岁月,请他们接受我们的感动与敬意!

    上篇提到,1950年,英国人以幼子逼迫张劭离沪迁港,他却毅然选择留在祖国。1954年,张劭被错判入狱,16年后才和被遣回洛宁老家的妻女相见,又被扣上“地主分子”的帽子。博士从此成了农民。

    1982年,张劭被平反。在洛阳地区生物化学制药厂,76岁的张劭成功研制出中药、西药、生化药三效合一的济世良方“玉金方”,震惊海内外。

    1 研药治病让他受保护

    不为英国人的胁迫所动,张劭留在了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

    1954年,张劭的故人、香港一药厂负责人写信给他,请他帮忙在内地收购一批大烟,用于生产麻醉剂。热心的张劭帮助故人联系,却不知道这样触犯了法律,因而锒铛入狱,被发配到湖南一农场接受5年劳动改造。

    从此,这位享誉四方的医学大家“销声匿迹”。他的妻子刘美葆带着3个年幼的女儿,被遣回张劭自3岁就离开的洛宁县老家——聂坟村吕家坡。

    在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时,张劭不忘其医生本色,坚持救死扶伤,赢得了尊重。在农场众多劳改犯中,张劭是唯一被允许不剃光头的人,可以自由进出实验室搞研究。

    “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毛泽东《送瘟神》中的名句。20世纪50年代,湖南多地遭受血吸虫病的侵袭。张劭全力研究消灭和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血吸虫病晚期病人。

    2 留在监狱继续搞研究

    195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大雨滂沱,农场管理员高兴地告诉张劭:“血吸虫病消灭了,毛主席题词了。这里面也有你的一份功劳。上面通知对你可予以减刑释放,征求你的意见。”张劭激动得热泪直流,但他知道血吸虫病非常顽固,很可能卷土重来,防和治都不能懈怠,最后决定留在农场继续搞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张劭因直言中苏关系,在医学问题上对苏联专家“出言不逊”而再陷囹圄。在内蒙古通辽劳改期间,因为会开药治病,监狱政委对张劭很照顾。张劭4年刑满,正值文革期间,为了保护张劭免受批斗,好心的政委征求张劭意见后,让他继续留在监狱做研究。

    1970年,张劭从监狱回到洛宁老家。当时,“地、富、反、坏、右”几类分子,张劭必须接受其中一个,但监狱方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帽子”扣在他头上。“不把我定为坏分子,已经算对我很照顾了……不能让你们为难,就把我定为地主分子吧。”就这样,64岁的张劭带着“地主分子”的帽子回到了阔别61年的老家,和16年未见的妻女相逢。

    3 洋博士变成老农民

    张劭再回到聂坟村吕家坡的窑洞时,一切早已物是人非。阔别16年,妻子弹琴的双手已被生活的艰辛打磨得粗糙皴裂。张劭的大女儿回忆,出身上海富贵人家的母亲以前从未做过家务,到洛宁农村后不知道如何将麦子变成面粉,只好把麦子泡软后煮熟吃。

    在吕家坡生产队,洋博士变成了老农民。

    因为是“地主分子”,扫雪、修路、送信等差事自然要张劭来做。他3岁离家,60多年不曾在村中居住,既没有劣迹也没有宿怨,村里人对他没有太多阶级仇恨,张劭不但挨批斗少,相反,当知道他会看病开药后,不少人暗地里找他。有一次,张劭给村革委会的一名干部的妻子治病,他细心诊治,再三嘱咐病人如何服药,令周围人不解。张劭说,做医生不能记仇,看病开药凭的是良心和仁爱之心。

    时间很快到了1978年。在全国社会闲散科技人员普查中,张劭被发现。

    当时的洛宁县卫生局局长孔祥英了解到张劭的经历后,对张劭“三冕博士”的身份毫不怀疑,破例将他聘为顾问,从农村接到县城,将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作为张劭夫妇的卧室,还每月从办公经费中挤出60元给他发工资。当时,洛宁县出现数例怪病被误诊为感冒,张劭诊断出是“出血热”,并将患者治好。

    4 县化肥厂里制出三十烷醇

    洛宁县不产煤,县化肥厂需要到外地拉回煤再生产氨水,比到外地买化肥成本还高。1980年4月,张劭在洛宁县化肥厂化验室内用简易的试管制成植物生长激素三十烷醇,并通过省级科技鉴定。

    一个小县城竟然制出三十烷醇,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全国引起轰动。此后,张劭又先后试制出抗癌药物“新生一号”、抗衰老保健药和动物生长激素“康复散”。

    当时的河南日报记者吴宗泽得知张劭的坎坷遭遇后,立即写了内参递交河南省委、省政府。时任河南省委副书记的罗干同志批示,抓紧抢救张劭博士的知识财富,要求洛阳地委妥善地解决他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埋没28年之久的“三冕博士”张劭又被关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科研院所蜂拥洛阳“抢人”,洛阳肉联厂下属的洛阳地区生物化学制药厂也三顾茅庐,请张劭到厂里工作。

    76岁的张劭拒绝了各科研院所的邀请,选择了洛阳地区生物化学制药厂。他说,自己年龄已大,别无所求,只希望在家乡发挥余热,继续研究医药。

    5 76岁又进实验室,制成济世良药“玉金方”

    “我之使命,乃促人人健康长寿。孰料时乖运舛,凡30年间,俯仰田垄,拙事稼墙,如今已成耄耋之人,既未能变成一个好农民,又虚空了从医研药之责,实非情愿。倘能以养命宝迟奉于世,也算我对世人的一份贡献,聊表我对世人的一份仁爱之心。”这是张劭的一段自白。

    张劭生命最后的5年是在洛阳地区生物化学制药厂度过的。如今,该厂已更名为洛阳新春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在公司院内,还树有张劭的塑像,陈列有他当年的仪器、书籍和手稿。

    被聘为洛阳地区生物化学制药厂总工程师后,76岁的张劭走进专门为他成立的抗衰老药物研究室,进行抗衰老保健药的研制,原国家商业部划拨专项资金80万元支持他搞科研。当问到张劭需要什么时,他列出了长长的一张清单,全部是英、德、日文的医药学文献。他在晚年留下的照片,几乎全是伏案读书的场景。

    1985年5月,张劭的抗衰老药物研究开花结果,并通过了由全国59位著名医药学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鉴定,被命名为“养命宝”。生物实验结果显示,普通果蝇的平均寿命为48.5天,但喂过“养命宝”的果蝇平均寿命延长了20%。

    专家们由衷赞叹,“养命宝”集中药、西药、生化药三效合一,可称得上是济世良药。它的临床试验之广泛、实验数据之准确、保留资料之完整,在中国药物研制史中实属罕见。香港药商苏金南主动联系药厂,要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包销养命宝。

    张劭对知识分子很是关心,他曾多次嘱咐药厂领导:“他日条件允许,当以养命宝首赠知识分子中的老者、病者、弱者。”张劭曾读过梁晓声的小说《父亲》,深有感触。在文章留白处,他用蝇头小楷写下:此小作家,当以吾养命宝赠之。后来,梁晓声亲赴洛宁,写下报告文学《一个人所能做的》,详细记述了张劭的坎坷人生。

    1987年,张劭在研制抗癌特效药时积劳成疾,加上二女儿和妻子刘美葆先他而去的双重打击,老人抱憾而逝,终年81岁。而他留下的养命宝,从1985年问世至今,已上市近30年,如今更名为“玉金方”,仍然畅销,不少受益的中老年朋友常作画赋诗以纪念这位“三冕博士”。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