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豫西绿林暗语解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11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豫西诸县刀客拾遗(22)】
豫西绿林暗语解析
□首席记者 孙钦良
绘图 李玉明
    民国时期,豫西诸县刀客滋扰,匪焰甚炽。其杆子之多、类型之杂、为祸之广,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层面,再现豫西匪患即可真实再现豫西大动乱、大饥荒、大灾难。

    语言是社会各阶层的标志,绿林暗语是区别于大众口语的隐语,这种暗语以当地土话为基础,加上土匪常用语,遂成特殊暗语。值得注意的是,绿林暗语亦可衍生出大众用语,渗透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

    1 “二杆子”是由“二架杆”演化而来的

    豫西人如果形容某人鲁莽蛮干,就说其是“二杆子”。

    这个词如今仍广泛流行于洛阳及周边地区,洛阳晚报记者钦良经过调查,发现该词有以下含义:第一,善意的批评,后生由于年轻气盛,做事情考虑不周详,行动不周密,别人一戳惑(煽动)就上,捅娄子,惹麻烦,长辈会善意批评他是“二杆子”,带有埋怨的口气和纠正的意味。第二,纯粹的讽刺,某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不自量力,贸然行事,往往把事情办砸了,别人会说他“二杆子”,意思是说他没脑子。第三,完全是贬义,专指社会上的流氓地痞,动不动就大打出手,不辨是非,不计后果,不懂法制,滋事扰民,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有“信球”“二蛋”之意味。

    那么,如今的“二杆子”一词为啥有以上这些含义呢?

    清末民初,豫西绿林队伍众多,绿林之中鱼龙混杂,其中,既有像王天纵那样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也有像老洋人(张庆)那样杀人不眨眼的匪首,这些军事小集团的首领,各自占山为王,都有自己的地盘,彼此通气交往,渐有一种暗语。其相同之处是:第一,都把“山”叫“架子”,这个词语来自民间,豫西人称一座山为“一架山”,那么,土匪上山落草,就叫“登架子”,山上的土匪头目,就叫“架杆”,总头目叫“总架杆”(也叫大架子、大架杆),二头目叫“二架杆”(也叫二架子、二架杆),再往下的小头目叫“杆头”。

    “二架杆”在绿林队伍中的位置承上启下,非常重要。平时,“二架杆”要时时处处维护“总架杆”的权威,土匪队伍中的风吹草动及一切信息,“二架杆”都要了如指掌,及时向“总架杆”汇报。战时,“二架杆”都是猛将,敢打敢拼,冲锋在前,不断吆喝着“弟兄们,给我上”的那个人,一定是“二架杆”,所以在土匪队伍中,“二架杆”便是不顾死活的代名词,是敢于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主儿——渐渐地,民间也把乡里那些没有头脑、蛮打蛮干的年轻男性,称为“二杆子”。(如图)

    第二,豫西土匪都把山道叫“条子”。外地江湖则截然不同,他们把警察叫“条子”。

    2 豫西绿林中,没有专指“警察”的暗语

    那么,豫西绿林中,为什么没有专指“警察”的暗语呢?

    要弄懂这个问题,必须细察旧时豫西的剿匪情况。清末,在洛阳剿匪的主要是河南巡防营管带谢宝胜,此人因当过道士,所以外号“谢老道”,他剿匪很积极,可惜遇到的对手太强大了。

    谢老道当时的对手,是号称“中州大侠”的王天纵。史料表明:谢老道在豫西剿匪10余年,共出兵100多次,但都没有重大成果,原因是王天纵是绿林盟主,谢老道来攻王天纵盘踞的杨山,自然打不下来,而谢老道攻其他山头时,王天纵也跑过来阻击,与谢对抗。

    这就是说,清末剿匪者,是清兵巡防营,而不是警察,土匪不见警察,故无专指警察的暗语。到了民国时期,在洛阳剿匪的,先后有吴佩孚、赵倜、镇嵩军首领刘镇华等,剿匪者是军阀的军队,警察仍然没有直接参与剿匪,所以整个民国时期,豫西各杆子中没有出现专指警察的暗语。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军在豫西大规模剿匪,这是正规军在剿匪。

    那么在民国时期,豫西有无警察剿匪呢?有,但其建制有点儿怪异,名叫“巡缉队”,洛阳周边的宜阳、偃师等县都有这种“巡缉队”,这些“巡缉队”武器齐全,人员近百,但其职责并不是剿匪,而是维护治安与缉私,活动范围也只在县城或城郊,两三个土匪跑到县城里,“巡缉队”才会管一管,在平时,他们不和杆匪打交道。这就是说,土匪根本不屑与“巡缉队”打交道,也懒得为他们创造暗语。

    所以,在豫西土匪眼里,警察不是他们的对手。

    豫西有的是连绵大山,大山是掩护土匪的最好屏障,土匪用不着到城市去冒险。所以,其对手不是城里的警察,而是前来围剿他们的士兵,他们把士兵叫“冷子”,把蜂拥而来的军队叫“海冷子”,把带兵的官叫“冷子点”。由于土匪经常受到各县民团的追剿,譬如当时汝阳县王建昭领导的地方民团,超过300人,作战能力很强,是他们的对手,所以在土匪暗语中,用“冷马”来专指地方民团。

    这样一来,“条子”这个词语,就只能用来形容山道。

    3 山道细又长,用“条子”指代“山道”很形象

    过去,有人撰文说“条子”是指道路,“拉条子”是走路,“辇条子”是劫路,钦良调查后发现,这种说法不准确。

    其实,“条子”在豫西绿林暗语中,专指山间小道,并非一般的道路。土匪不走官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土匪只在两种情况下走官道:第一,当其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譬如官方武装奈何不了他的时候,他才走官道。第二,土匪中的侦察人员,有时为了打探信息,必须经过官道,但通常是在乔装打扮后才走官道。

    土匪喜欢的是山道,山道弯弯,可以遮掩其行迹,也可以随时隐蔽。俗语说,大山是土匪的爹,山道是土匪的娘,就是这个意思。“条”字有“细而长”的含义, 土匪把“蛇”称为“土条子”,就是因为蛇形长而细。山道的特点也是又细又长,土匪在又细又长的山道上行走,就像“拉条子”一样,总也走不完,所以曲波写的《林海雪原》中表现土匪在山道上走,都是一边走一边唱黄色歌曲。

    一边走路,一边唱个没完,只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土匪很放松,感到安全,若在人来人往的一般道路上走,他是不敢这样造次的。第二,山道很长,也很寂静,所以土匪通过唱歌来解闷,驱散寂寞。

    至于“辇条子”,有人提出把“辇条子”写作“撵条子”,则更像土匪劫路的动作,其实不然,自古土匪劫路,都用“辇条子”指代:条子,在此指山道,“辇”在此指辇车。

    “辇”字上面是两个“夫”字。夫者,成年男子也,这里指拉车的男人。古代辇车有两种:一种是在宫中移动的便车(由人拉动),一种是必须由多名男子挽拉的辎重车。旧时土匪剪径,往往于山道上设伏(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此等描写),等待载有货物的辇车通过,然后呼啸而出,劫走财务,是为“劫路”。由于是在山道(条子)上劫车,所以叫作“辇条子”。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