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9版: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2月17日 星期
娜说河洛
“古人修路也疯狂”之

跟在马车后头吃灰
□记者 张丽娜

隋唐洛阳城复原模型 (资料图片)


关于道路为何叫道路,东汉《释名》里是这样解释的:“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这跟鲁迅先生的名句是一个意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便有人类驱赶牛马行走形成的驮运道。

相传,轩辕黄帝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造出圆轱辘车,把劳动人民从沉重的运输负担中解脱了出来。

车的出现促生了车行道,人类陆上交通有了新局面。

洛阳曾是殷商都城、东周王城、隋唐东都。我们以古时的洛阳城为例,说说古人的修路方式、修路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吧。

1 羊肠小径,跑马大道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古人显然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诗经》里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代的道路跟砥石一般坚实平坦,像箭一样直。

东周洛阳城的道路,分“经、纬、环、野”4类: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都城里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道路有不同的宽度:“经、纬”宽9轨,“环”宽7轨,“野”宽5轨(每轨8周尺,约合1.6米)。

市区主干道叫“国中之道”,平坦开阔,可供六七辆马车并驰。

郊区道路叫“野鄙之道”,分“径、畛(zhěn)、途、道、路”5个等级:最窄的“径”乃乡间羊肠小道,最宽的“路”能并行数辆马车。

2 铺石植树,拒绝“吃灰”

古代没水泥、沥青,修路的法子十分简单: 夯土筑路,把路基夯实,再进行路面处理(这个法子现代仍在用)。

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用碎陶片、砾石铺筑的路面,路基中混有石灰,可固定土壤。这么做不但能让道路结实美观,还能避免扬尘,否则,马车跑得快了,黄土漫天,在后头跟着走的人就倒霉了,光“吃灰”。

穿山凿洞修栈道比较麻烦,要“火焚水激”:先用木柴点火烧炙岩石,然后泼以浓醋或凉水,让山石粉碎,再清除碎石,挖洞铺路。

周代还有行道树,“列树以表道”。

在道路两旁种树,好处很多,美化景观是其一,遮阴是其二,避免扬尘是其三,还能标示道路、提醒路距——路旁种什么树、隔多远种一棵树是有规定的。

这个好习惯,代代相传,隋唐两代将其发扬光大。

隋唐洛阳城的道路网是棋盘式的,路面用砖铺成,路两侧有排水沟和行道树,气派实用,不但为中国城市道路建设树立了榜样,且影响远及日本——日本京都的道路规划便是完全仿照隋唐洛阳城的。

隋代洛阳城的中央大道——天街两旁,不但种的有榆树、柳树等经典行道树种,还种了樱桃树、石榴树。

天街上不准“飙车”,行人不用担心在路上“吃灰”。行路饿了,随手摘个果子吃,真得劲儿!

3 城盛路通,城衰路亡

路修好了,须时时养护。周代有官员“司空”,“立鄙食以守路”,定期巡查道路,及时命人维护,“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

后世亦都重视道路的建设、养护。唐太宗登基不久便颁布诏书,要求全国各地保持道路的畅通无阻,任何人不得任意破坏道路,不准侵占道路用地,不准乱伐行道树,并随时注意道路养护。

大国气象,可通过道路反映,国盛则路通,国败则路衰。

《国语》里有个故事,说东周时期,孔子的贤徒单子路过陈国(今河南东部与安徽交界处),见道路失修,河上无桥,预言陈国必亡,后来果然应验。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