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咱爸咱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2月17日 星期
老友欢聚
正月里,“咱爸咱妈”一同欣赏洛阳海神乐

远古清音原来是这个调调
□记者 杨柳 文/图

乐师们倾情演奏

郭红运吹奏管子

这是云板

扫二维码,可赏洛阳海神社乐师的精彩表演


15日上午,在位于九都东路与柳林街交叉口的家印象时尚酒店内,咱爸咱妈老友聚乐部的近百名会员欣赏了一场独特的演出。来自洛阳海神社的乐师为大家演奏了《嵩岳调》《鲜花开》等古曲,曲调古朴、旋律优雅,既有宫廷之乐的高贵神圣,又有千年一梦的苍凉婉转,让现场观众穿越回千年前的帝都。

欣赏

听者为之倾倒

提起海神乐,很多人都知道,它起源于周朝祭海礼乐,传至唐代后,加入了部分西域乐器,逐渐成为唐朝宫廷乐中最重要的礼乐。五代以后,宫廷乐流传至河洛民间,成为农民求龙降雨的礼乐。明清两代,海神乐盛行于河洛地区城乡之间,民国时期逐渐式微,现仅存于我市洛龙区李楼镇,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棉袄”久闻海神乐大名,却未曾闻其雅音,想必大家也一样,所以这个活动很受欢迎,现场座无虚席。

演奏时,男乐师身穿隋唐风格的红袍,头戴高冠,女乐师身穿牡丹长裙,头顶牡丹发髻。筚篥(bìlì)是海神乐的主角,筚篥的演奏者——洛阳海神乐第十代传人郭红运坐在乐队正中间,真有宫廷乐师的气派。《嵩岳调》高亢振奋,《鲜花开》婉转欢快,大家听得如痴如醉。

互动

管子不中听?中听!

表演间隙,郭红运向大家介绍了海神乐社的乐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当地的农民,平时下地干农活,闲了穿起行头演雅乐。就是在这些农民乐师的努力下,濒临灭绝的千年古乐重获新生。听了介绍,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大家对农民乐师的欣赏和尊敬。

欣赏完高雅的音乐,“咱爸咱妈”对这些古老的乐器产生了好奇,郭红运便为大家一一介绍,长长的是云板,小小的是碰铃,每介绍一种乐器,乐师便现场演奏一番,让大家对这种乐器有更直观的了解。

郭红运演奏的乐器很特别,“咱爸咱妈”以前从没见过。“这就是筚篥,俗称管子,是古代西域少数民族发明的一种簧管乐器。”郭红运娓娓道来,“它音色响亮清脆,却不好吹,洛阳民谚说‘年箫月笛当下笙,十年管子不中听’,意思就是学萧要一年时间,学笛子要一个月时间,笙一会儿就能学会,但吹了十年管子也未必能吹好,这就说明管子的演奏技巧颇难掌握。”说完,郭老师为大家吹奏了一段乐曲,吹完后他谦虚地说:“不中听,不中听!”观众大声“抗议”:“中听!”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