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彩风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7月12日 星期
/老街旧话/
馒头 锅盔

孙新建
笔名沙草,洛阳老城人,爱家乡老街,觅乡愁乡情,打捞岁月的金子。

近来读了本闲书——《北京味道》,写的是老北京的各种饮食和饭庄等,读到后半部,看到了馒头的来历,觉得颇有意思,大意是说——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回师路过泸水河。因“风浪横起,兵不能渡”,迷信地认为要用人头来祭祀水神。此时有人出主意,杀掉“南蛮”俘虏,将他们的首级献给水神。诸葛亮以为不妥,胜利班师之军,不应该虐杀俘虏。他想出另外的办法,用面粉制成面团,裏以牛肉、马肉,做成人头模样蒸熟,作为祭祀水神的祭品。这个办法既避免了杀戮,也鼓舞了士气,大军一举渡河成功。

此事史书《三国志》曾有记载,当时作为祭品的“蛮人之头”被称为“蛮头”或“蛮首”。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中也有相关情节。久而久之,这种面食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了祭祀和宴会的必备之品。因为称作“蛮头”太吓人,人们就把“蛮”换成“馒”,写成“馒头”。

洛阳人管馒头叫馍。“酒席薄,多吃馍。”说的是过去家里有红白事,待客时要摆上几桌水席。那时人穷,待客用的肉有限,主家会在宴席进行到一半时,上白蒸馍,并让端条盘的后生大声吆喝:“酒席薄,多吃馍啦!”皆大欢喜。

多吃馍,是吃桌(宴席)时才有的好事,平日馍却不是可以放开吃的。这么说,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信,吃馍难道还受限制?这可是一代人的记忆。那时候,城市里,粮食是凭粮本限量供应的。小时候,我家里有个馍篮,挂在灶火(厨房)的梁上。那时肚里没油水,下学回来总是饿得慌。叫来奶奶或妈妈取块馍,拿着就窜,外头小伙伴们还等着玩哩!

由馍想到了锅盔。锅盔,后来叫火烧、火烧馍、烧饼,与洛阳的各种汤是绝配,所以喝汤又叫泡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些史料,出处记不大清了,意思是说,锅盔也与行军打仗有关。古时打仗,士兵要带干粮“锅盔”,为啥叫锅盔?因为那时可能炊具少,把头盔当锅,烙饼,“其大如锅,其形如盔”。后来家常吃,不需要那么大了,但这名字倒是留下来了,流传至今。

如果仔细回味,不管是馒头还是锅盔,竟都与军事有关,这是不是巧合,我说不大准。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漫长的历史上,广袤的南北版图中,兵燹、战祸曾连绵不断,老百姓所渴望的和平,在大多数岁月中,竟是一种奢望,这真的是不争的事实、血和泪的事实。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是曹孟德《蒿里行》中的诗句。记得二十多年前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我心里就曾冒出个与众不同的想法,跳出道德评判与正义与非正义之辨析,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不打仗、少打仗,和平安然才是众望所归。只有这样,社会生产力才能焕发生机。

说得远了点儿,细思也不远,因为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比如馒头,比如锅盔,里面有珍贵的历史印记。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