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8月8日 星期

陶艺这条路,他想走得更远
□记者 杨文静 文/图
陈俊威用自己的作品泡茶
雕工独特
陈俊威的微信二维码
陈俊威的抖音二维码

盛夏,草木葳蕤,驾车从龙鳞路拐进周山上的一条村道,不知绕了多少个弯,终于来到一栋绿树掩映的二层小楼下。

年轻的手艺人从黑黢黢的房子里迎了出来。他穿一件中式白衫,像一缕和煦的阳光映入我的眼帘。

1 专注于生活陶艺

他叫陈俊威,1993年生于洛阳。

假如你曾去过洛阳八里·唐文化艺术公园,在“泥窝”玩过泥巴,说不定见过他。那时,他和两个90后小伙伴一起创业,开了泥窝DIY陶艺工作室。

假如你曾经在泉舜购物中心四楼看过“洛阳神兽博物馆”的展览,那你一定见过他的作品——以洛阳话命名的“神兽”,比如特别爱恶作剧的鸡——“捣鸡毛”。

去年夏天,陈俊威来到周山上这个静谧的小村子,和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合租了这栋小楼,沉下心来,专注于更加实用的生活陶艺。

走进他的工作室,发现他做的几乎全是生活用品:壶、盖碗、杯子、碗、餐盘、果盘、花瓶……

他对自己的产品要求很高:“可以往外出的,肯定是没有瑕疵的。”那些有瑕疵的,他都留着自己用了。他举起一个泡茶用的公道杯,一一指出它的瑕疵,又在手机上翻出自己满意的几件郎红的照片:“郎红属于窑变釉,在烧制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温度、湿度等都会影响烧窑的效果。我差不多一个半月能烧一窑,一窑200件,能出一件毫无瑕疵的就不错了!”

陈俊威的郎红是创新型郎红:“正常的郎红是在白瓷上烧,而我是在陶泥上烧,这样烧的人很少,我见过的这样烧的老师就一个。”他独创使用北方的泥加南方的釉烧制郎红,自信满满:“禹州神垕(hòu)的胎与景德镇的釉,你绝对没见过!”

2 大学真的没白上

2014年春天,在景德镇学院学了三年半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陈俊威,抱着“觉得自己还可以”的心态,到景德镇一家当时颇有名气的陶瓷厂实习。刚开始,他就受到了打击:“旁边的小伙子对我说,照你这效率,景德镇的人都得饿死!”

跟小伙子聊了聊,他得知,自己还在上学时,人家就已经在作坊里拉坯了——一个晚上能拉600个杯子,保证肉眼看上去一模一样。

“我当时的想法是,我这大学白上了!自己完全做不出来东西,心里特别难受。”压住内心的痛苦,他决定好好练。

他每天都站在小伙子旁边看,一边看一边问:“为什么我拉不正、拉不圆,容易晃?”看他这么诚恳、用心,小伙子耐心解答。

在工厂里,他天天练,别人休息了,他还在那儿练,一个星期,一个月,渐渐地,手上的感觉发生了变化。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自己的手稳了,想做什么样,就能做出什么样!

这时,他再看那个小伙子,不禁感到惋惜:“他其实是一个‘工具人’,老板让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技术虽好,可惜没有自己的想法。”随后的一系列经历,让他意识到,眼界、创意,能给技术插上翅膀,大学真的没白上!

好的手艺人往往靠手来记忆,用手来感觉,陈俊威现在的工作室光线特别暗,而他闭着眼睛拉坯都没问题。“要先练‘找中心’、练‘手稳’,不能一开始就想出作品,这跟学水粉画先学调色、学素描先练排线是一样的道理。干我们这行,虽然有天分的人入门很快,但后期努力更重要,需要不停地练习,需要认真、专注、耐心……”

3 那段困难的岁月

2014年夏天,陈俊威仍然待在景德镇的工厂里,只不过从实习生变成了打工仔。“当时,整个工厂在集中力量烧制一批高端定制瓷器,要求百分之百零瑕疵,半年一共烧了5000套,最后只挑出来不到30套,真心考验人,我在那儿学到了不少东西。”

当时,他跟两个朋友合开了一个小工作室。“每天早晨7点去工厂上班,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下班后再去工作室忙。”在9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一个揉泥凳、一台拉坯机、一个气泵……三个人一个拉坯、一个修坯、一个上釉,烧好了,拿去摆地摊。景德镇有创意集市,他们做的杯子,好的时候一个能卖200元,差的时候30元一个都没人要。“有一段真的挺困难的,我们一天只能吃两顿饭,鸡蛋、挂面、老干妈,一吃就是两个月。”

跟陈俊威一届的有70个人,据他所知,目前还在这个行业干的不超过10个人:“能干下去的人,是非常喜欢了!”

有人说,干这一行很辛苦,他却认为:“觉得累就别干!对我而言,这就是爱好,坚持做就可以了。”

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总要先问问:“你每天能坐在这儿多长时间?不抠手机,不分心?”他说,刚开始,可能光揉泥就得揉一两年,只有沉下心才行。干这一行,热爱才有动力,坚持方能持久!

4 多年难忘一个梦

入行快10年,陈俊威最开心的事就是出窑,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东西呈现出来的那一天,最开心。

他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一个梦。那是他回到洛阳创业以后,自己第一次烧窑。从早上9点烧到晚上七八点,然后打开窑门,留一道缝,整夜降温。

那天夜里,他梦见一窑的作品,红色烧成了绿色,绿色变成了红色,蓝色则都成了黑色……

第二天,他怀着既忐忑又沉重的心情打开窑门,竟发现——全是好的!“平常做的梦根本记不住,这个梦我至今难忘!”

在执着于手艺的路上,父母曾经不支持,生活也一度很困难,但他坚持下来了。如今,不少80后、90后追求创意、个性,以及心灵上的契合、满足,喜欢手作陶瓷器皿的人越来越多。

去年,陈俊威和朋友合作策划品牌——七辰烧,尝试通过互联网打开销路。他还注册了抖音号,时不时直播,想借此打破老客户口口相传的局限,希望有更多人喜欢自己的作品。

虽然受到疫情带来的冲击不小,但他对未来还是很乐观的:“有人觉得会一点儿手艺,就可以拿来挣钱,我不这样认为。虽然为了生活我也要挣钱,但我的目的不止于此。对我来说,这是我很喜欢的手艺活儿,做10年和做20年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会一边做一边学,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老师说,销售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品,东西没做好,就算能卖出去,人也不可能走远。手艺这件事,我想走得很远!”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