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加强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11月21日 星期

西沃石窟
承载美好愿望 见证王朝更替

□记者 刘嘉仪 实习生 尚渊椋 文/图
王怀阳在讲解西沃石窟历史
扫二维码,跟随记者镜头探访西沃石窟

北魏末年,政局动荡,国势危殆。在黄河南岸的一处峭壁上,叮叮当当的钎锤声响个不停,一座承载着当地百姓美好愿望的石窟落成于黄河浪涛之上。

这座石窟就是西沃石窟,今天,它已被整体搬迁至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昨日,记者前往进行了探访。

原本分为东、西两区,搬迁后合为一个整体

西沃石窟现放置在千唐志斋博物馆东院一座大殿里,原本分为东、西两区,相隔15米左右,搬迁后合为了一个整体。

从正面看,西沃石窟自左至右主要凿有摩崖立佛一尊、浮雕佛塔四座、洞窟两座。在石塔和洞窟之间,分布着大量“千佛”题材的供养人像龛。

石窟最左侧的立佛高2米多,形体伟岸,但面部残缺,仅左眼保存完好。立佛右侧是四座浮雕佛塔,其中两座为七层塔。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王怀阳说,这是佛教中最高等级的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七级浮屠”指的就是它。

最右面凿有两座洞窟,洞顶飞天曼舞,洞壁帷幔轻启,本尊端坐中间,菩萨、弟子立于两旁。据统计,整个石窟有佛龛170余个、造像278尊。

与记者此前探访的洛阳地区其他北魏石窟相比,西沃石窟最大的特点是浮雕佛塔甚多。然而,目前尚存者多风化残损,模糊不清。

石窟承载百姓美好愿望,见证北魏王朝覆亡

西沃石窟开凿于黄河南岸的峭壁上,下面是汹涌的黄河水,不远处就有一处“天险”,开凿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魏书·地形志》记载,公元539年前后,新安郡领有三县。西沃石窟洞窟题记提到,石窟开凿时一次集结了200余名出资者,可见这是当时社会的大事件。

关于开凿石窟的时间和原因,题记中也有记载。一号窟开凿于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建成于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因“前不睹能仁匠(降)世,退恐不遇慈氏启津”,所以“异人同心,敦崇法义……将揂名匠造石窟一区……愿以此福泽……”也就是说,开凿西沃石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政局动荡,百姓祈求神佛庇佑。

然而,西沃石窟不仅未能镇水患佑航运,也没有挽救北魏覆亡的命运。

史料记载,西沃一号窟完工当年(公元528年)发生了“河阴之变”,文武百官2000多人被杀。“河阴之变”后,时局动荡,王朝加速衰败,西沃百姓又开始修建二号窟以求佛祖护佑。然而,二号窟完工后的第三年,北魏正式覆亡。

题记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西沃石窟原址位于重要水路和晋豫古道上,其洞窟外壁上用于拴纤绳的“牛鼻孔”,诉说着中国千年漕运的历史。

1971年,西沃石窟崖壁上方修建了公路,西沃石窟进入人们视野。2001年,小浪底水利工程竣工,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西沃石窟的整体搬迁,改变了其被淹没于百米之深库底的命运,为我们研究当时人文与社会发展等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沃石窟还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陈花荣说,西沃石窟题记的书法风格与“龙门二十品”中的《司马解伯达造像记》《齐郡王元佑造像记》颇为相似,对当今楷书的创新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