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旅人记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1月13日 星期
一个能写,一个爱拍,老两口有一串串文图并茂的旅行故事
72岁的她写出诗情 73岁的他拍出画意
□本刊记者 谢娜娜
张华臣在拍照
夫妇二人的西藏之旅
张华臣镜头中的妻子
夫妇二人在海南

●达人资料:张华臣、卫兰英夫妇

●年龄:73岁、72岁

●去过的地方:全国大部分省份

他们是《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的忠实投稿人,爱写作,爱拍照,有的作品还得过奖。

他是摄影爱好者,走到哪里都“拍”个不停。

他们是亲朋口中的“神仙夫妻”:退休后,俩人很少闲着,不是远途游就是近郊转,他拿着相机负责“画意”,她拿纸笔负责“诗情”,堪称“黄金搭档”。

这就是张华臣、卫兰英夫妇幸福的晚年生活。

1 游遍神州,西藏的经历最难忘

从一望无际的草原风情到温婉可人的江南水乡,从粗犷的大漠风光再到灵秀的西南山水,张华臣、卫兰英夫妇的旅行版图囊括了全国大多数省份。他们最爱谈的,还是2012年的西藏之行。“特别庆幸,在身体尚佳的年纪圆了‘西藏梦’。”卫兰英笑着说,当时不少年轻人还带了氧气瓶,他们两个倒没啥高原反应。

“西藏的风光真是没得说!美得像仙境。”卫兰英说着,打开电脑找出当年拍的照片。高山、草原、牛羊、雪山……他们去了纳木错、羊卓雍错、唐古拉山、布达拉宫等多个著名景点,她说翻着照片如同重游一遍,感慨万千。

“儿子之前去过两次西藏,总对我们说,他把魂儿都丢在那里了。”卫兰英笑着说,出发之前儿子也给了不少建议,比如穿多厚的衣服,要带哪些药等。“但还是大意了,虽然是9月去的,但当地特别冷,还下了雪,穿了冲锋衣也冻得直哆嗦,但景色是真美!”

2 不会拍照的导游当不好“男秘书”

“遗憾的是当时摄影技术不行,没能拍下西藏的美。”张华臣回忆说,出行前,他还特地拿了儿子的单反相机,学习了怎么使用,但到了当地就“玩不转”了,“当时的图片也都是随手拍。”

这次“遗憾”,也是张华臣精研摄影技术的一个契机。

“最初的想法也许只是留念合影,记录生活。”同样对摄影感兴趣的卫兰英说,后来他们发现,不同的角度能拍出不同的美感。所以,他俩的旅行照也从简单的“游客打卡照”,到现在相当讲究构图、光线等。说着,卫兰英夸起张华臣的摄影水平:“出游回来我会写些随笔或游记,很多时候都要找人家配图呢。”

作为一名写作爱好者,卫兰英是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加入了不少本地的写作群,隔三差五和朋友们相约外出创作、采风,“多数情况老张都会陪我一起去,群友都笑称他是我的‘男秘书’。”卫兰英说。而出门在外,“男秘书”负责的工作就多了,拎包、拿水杯、背相机,还要负责做“导游”规划线路、咋乘坐公交车等……听起来像老两口在“秀恩爱”?没错儿!

3 不断学习新技能,子女是“老师”

春季携手到五龙沟看杏花;夏天乘公交跑到孟津常袋看收麦子……不远游的日子,这对夫妻也“闲不住”。 “咱洛阳多的是外地人羡慕的旅游胜地,光周边县区都转不过来。”张华臣说。

不外出的日子干啥?一人一台电脑,沏杯热茶,他整理照片,她认真写作。从春天的花海到秋天的红叶,两口子无论逛公园还是周边游,留下了不少美图。而卫兰英呢?就把经历写成故事,写记忆里的青春,写故地重游的感想,有时还编辑成“美篇”分享在朋友圈。

“河水浑浊,看不出深浅,明明是风平浪静,可耳朵里却回荡着水流的轰响……”前不久再游黄河,卫兰英又将自己自儿时至今与黄河的渊源撰写成文,发表在文学网站上,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

“从发红包、抢红包、视频通话,到用导航、扫码支付,子女是我们触网升级、不断学习新事物的好老师。”卫兰英说,前几年去南京游玩,到地铁站时,习惯照看行李的她被女儿推上前去,让她学着给全家购买地铁票,“这我哪里会呀,”卫兰英哭笑不得,最终在女儿的引导下成功学会新技能——对老人来说,这是既新奇又值得骄傲的事。现在,在同龄人眼中,他们绝对算是“潮流”代表。

4 合家出游,他俩是主角

去过的地方不少,旅行的故事很多,都是怎么去的?

“西藏是三个人的旅行,女儿特地带我们两口子去的。”卫兰英说,此外,到山西的舜王坪看高山草甸,到内蒙古看大草原,去毛泽东同志故居忆往昔等等,“只要儿女有空,都会带我们去想去的地方”。

也许和多数家庭不同,很多时候,老人出游是跟着全家的“大部队”顺便去看一看——他们在家庭出游中总是主角,即便是跟团游,子女也会亲自陪同。“旅行,除了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子女的孝顺更是我们最大的福气。”卫兰英说。

如果您或您的朋友热爱旅行,有故事或经验可以分享供我们采访,请联系我们,电话:18637927078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