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彩风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6月10日 星期

育才街上故事多
□胡跃东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冬夜,从无锡开往洛阳的列车停靠在洛阳东站,我从车上走下来,大哥接住我,用二八自行车载着我回家。

自行车拐进老城区育才街上的一个家属院,育才街便成了我这个江南少年认识洛阳的第一条路。此后,我摇身一变成为洛阳儿郎。

育才街西至流淌千年的护城河,向南不远处是老城西大街丽景门,护城河北边是一个铁路编组站,离北关不远,我在北关的徽安影院看过一角钱票价的电影。

育才街东头挨着我母亲工作的单位洛阳棉织厂,这是一家和洛阳纱厂(洛阳棉纺织厂)一样有名的纺织企业;南边是洛阳市第二十五中学。听说,育才街就得名于这所中学。

这所中学由原洛阳市第二十中学与原洛阳市第二十五中学合并,成为一所拥有初中、高中阶段教育资质的完全中学。学校南边不远,是洛阳市第六中学,六中对面当时是洛阳市第三十中学。

记得那个时候,学校广播每天上午大课间播放广播体操的音乐,下午播放眼保健操的音乐,晚自习时所有的教室灯火通明,使学校成为方圆几里的一道风景。

1987年,我从高中部文科重点班考进工厂,为自己是洛阳市第二十五中学的毕业生而自豪。

回想在学校的生活,400米标准跑道上飞翔着无数学子的梦想;学校的足球队屡屡获得省、市足球比赛冠军;历届招飞考试走了多名航院飞行学员,他们后来翱翔蓝天,成为母校的骄傲。

记得我在市二十五中上高中时,悄悄地向《杂文报》投稿。一天,我在教导主任办公室领到一封信,牛皮纸信封,是报社寄来的。

教导主任看着我拆开信,原来是一封退稿信。他对我说:“投稿是好事,退稿别灰心。总有一天你写的稿子会变成铅字印在报上,要相信自己,多努力!”

1991年,我写的千字小小说发表在《洛阳日报》副刊上,当时我第一个想起的是母校教导主任对我的鼓励,想起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吴学宽,想起高中语文老师陈秀梅。

育才街上的洛阳棉织厂,是母亲工作的单位,有近千名职工,在老城人眼里是一家国有大厂。母亲在厂里布机车间做挡车工,曾经在全市妇女大会上得到表彰。

后来,洛阳棉织厂更名为洛阳市色织一厂,母亲一直干到退休。退休后的母亲和住在厂家属院的老姐妹们见面聊天,念念不忘那段火热的工厂岁月。

育才街向东拐向同化街,从同化街向南通往老集。这里有一个老集煤场,出过全国劳动模范赵春娥。

记得20世纪80年代,到老集煤场买蜂窝煤要排长队,一元钱能买46个煤球。

我们兄弟几个每次都一起去排队,费九牛二虎之力,把装满一辆三轮车的蜂窝煤运送回家。这一三轮车蜂窝煤,够我们家做两个多月饭。

这些年,我时常回育才街的家,看望住在那里的老父亲。世事沧桑,育才街变了,洛阳色织一厂不复存在,厂原址上建成了现代化住宅小区,北边建安门下行人、车辆川流不息。

育才街上的洛阳市第二十五中学,先是更名为洛阳市外语实验高中,前两年又更名为洛阳市第三中学东城校区。

和好友魏老师聊天时,我问他:“我算不算名校毕业生?”魏老师哈哈大笑。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