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英杰 通讯员 谢方
较之洛玻集团“超薄浮法玻璃”等技术,同期获得国家科技奖的驻洛某部科研三所的这个项目显得十分特殊。
它的名字就显得冗长而拗口——“核事故反核恐怖应急装备及压制去污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在“核面纱”下,该项目多了几分神秘色彩。与其他项目还不同的是,该项目获得的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个奖项已经与河南省无缘多年,这次该所也为河南取得了一大突破。
“面膜”来自灵感
为了向我们解释明白这个项目,该课题组组长王天运费了不少劲:在当今世界,核电站意外泄漏、运输和储运核物质过程中的意外事故、恐怖分子试图利用核辐射制造恐怖事件,都势必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危及社会稳定。该项目就是为了解决这些事件发生后的放射性污染问题。
如果你看过我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纪录片,就会记得片中防化兵消除防护服上核污染的方法:用高压水枪进行喷洒去污。这是传统的手段,也称为“湿法去污”。相对于传统方法,科研三所去污组的方法可以笼统地称为“干法去污”,或称“剥离型膜体大面积去污”。
创造性的发明往往来自于简单的发现。王天运说,这个创造性的发明,其实就是从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得到的启发,这就是女士清洁面部皮肤用的面膜。只不过,女士们的面膜清洁的是面部的污垢,而三所去污组的“面膜”所要清除的,是核污染、核袭击或核泄漏事故后,形成的大面积的带有放射性的粉尘和污染物。
为了避免交叉污染和地面残留,去污组还发明了相应的材料和装备。
“面膜”功效神奇
说起来简单,而从想法产生到通过验收,科研三所几代才俊用了10年的时间。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大爆炸,其放射性云团直抵西欧,造成8000人死于辐射导致的各种疾病,造成的核污染至今影响着欧洲许多地区。
作为同行,科研三所也在关注着事件的发展,尤其是应急措施和善后手段的使用。在对这些问题的评估过程中,新方法逐渐在科研三所科技工作者脑海中形成……
1996年,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评估工作结束,科研三所的新方法也逐渐形成。
1998年,在参与某演习过程中,项目组的新方法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并受到各方专家的好评。2001年,这个项目正式在科研三所立项,开始了实质性的研发工作。
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课题组克服困难,终于形成了一整套实用化应用技术。想法有了,材料研制成功了,设备也发明了,这“面膜”究竟好用不好用?
此次获奖之前,22位两院院士对该项目进行了评估。最终,该项目获得一致认可,专家们认为:该技术具有去污率高、废物量小、无二次交叉感染、作业效率高等特点,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我们的职责”
一个春雨绵绵的上午,带着一丝神秘感,我们走进了科研三所去污组的实验室。
在四面透风、冷气袭人的实验室中,除了实验台上几台电光天平和气体天平显得与众不同外,其他的瓶瓶罐罐,实在与一间中学化学实验室差别不大。
在实验台上,几块散乱摆放的“胶皮”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去污的膜体材料。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实验环境下,去污组6位科研人员坚持了10年。
作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作为一个也在和平发展核能源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存在恐怖袭击可能的国家,在消除核威胁、应对紧急事件上,中国人必须未雨绸缪,而这正是科研三所科技人员神圣使命所在。正如王天运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所说的:“这是我们的职责!”